题庐山圆通
水声山色里,猿啸月明天。
唤作圆通境,更参三十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水之中,聆听水流的声音,欣赏月色映衬下的山峰景色。
这美景可以被称为“圆通之境”,让人陶醉其中。三十年来,我更加深入地体悟了其中的韵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为五岳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2. 圆通:指佛教禅宗的法门之一。
3. 里:指区域,范围。
4. 猿啸:指猿猴在林中啼叫。
5. 月明:月光明亮。
6. 境:境地,境界。
7. 参:修行,修炼。
8. 三十年:表示时间的长久。
去完善
赏析
《题庐山圆通》是唐代诗人释道生的一首描绘庐山风光的诗。诗中通过对庐山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崇尚。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首先,作者以水和山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水声与山色相互映衬,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这种静谧的氛围与庐山的环境相得益彰,展现出庐山优美的自然风光。
其次,作者通过“猿啸月明天”这一句,展示了庐山夜晚的景象。猿猴在月光下发出凄厉的叫声,使人心生敬畏之情。这句诗不仅揭示了庐山的神秘莫测,还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最后,作者以“唤作圆通境,更参三十年”结尾,表达了他对庐山风光的赞美和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圆通境”是指佛教中的净土世界,在这里,作者将庐山比作佛教中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无限向往。同时,作者提到自己参禅已有三十年之久,表明他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总的来说,《题庐山圆通》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庐山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庐山圆通》是唐朝诗人释道生所作。释道生生活在唐朝时期(618-907年),这是一个文学繁荣、社会稳定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诗歌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在释道生创作这首《题庐山圆通》的时候,他正值壮年,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在庐山脚下的一座寺庙中修行,经常到山顶游览,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庐山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创作了这首描绘庐山美景的诗歌。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注重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当时的庐山地区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道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庐山的美丽景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