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吉泛舟入赣
我行欲从车,好风苦相招。
谓言困行役,厌此道路遥。
骎骎四骆马,终日在岧峣。
簿书更追随,精耗发欲焦。
乃复泛柏舟,锦幔兰为桡。
是时春始和,暖风秀兰苕。
彼柳已青青,彼桃已夭夭。
王事敢不修,我行歌且谣。
彼不知之者,谓我士也骄。
不知非所知,我兹以逍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想要驾车同行,但美好的风儿偏偏不依。
说是旅途艰辛,厌倦了这遥远的道路。
四匹矫健的马儿,整天在高山峻岭之间奔波。
文件处理繁杂,让我精神消耗,头发都熬白了。
所以我再次乘上柏木船,用丝绸制作的船帆,配以兰花做成的船桨。
这时正值春天的开始,温暖的微风让兰花更加美丽。
柳树已经绿油油的了,桃花也已盛开。
公事必须处理,我在路上一边唱歌一边倾诉心声。
那些不了解的人,认为我是太自大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我反而能尽情享受自由。
去完善
释义
彭汝砺的《自吉泛舟入赣》一诗描绘了诗人当时心境的转变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以下是对其中部分词句的解释:
1. "我行欲从车":"从车"指的是随军车辆,这里可以理解为随同官府队伍出行。
2. "好风苦相招":"好风"指顺风;"苦相招"表示辛苦地邀请。
3. "谓言困行役":"行役"意为旅途中劳累的差事;"谓言"可理解为诗人自己陈述。
4. "厌此道路遥":"道路遥"表示路途遥远令人厌烦。
5. "骎骎四骆马":"骎骎"形容马奔跑迅速;"四骆马"代表四匹健壮的马。
6. "终日在岧峣":"岧峣"表示山势峻峭;此处描述长途跋涉的日子。
7. "簿书更追随":处理公事文书的过程。
8. "精耗发欲焦":身心疲惫导致头发枯黄。
9. "乃复泛柏舟":转而乘坐轻便的木船,象征诗人暂时放下繁重的工作。
10. "锦幔兰为桡":用锦缎制作船舱,用兰花做船桨,体现出一种奢华的生活氛围。
11. "是时春始和":此时正值春天,气候宜人。
12. "暖风秀兰苕":温暖的风吹拂着兰花,展现春天的美丽景象。
13. "彼柳已青青":路边的柳树已经发青,暗示春天的来临。
14. "彼桃已夭夭":桃花盛开,寓意春天到来。
15. "王事敢不修":不敢耽误朝廷的事务。
16. "我行歌且谣":一边前行,一边唱歌,表达轻松的心情。
17. "彼不知之者":那些不了解的人。
18. "谓我士也骄":误以为诗人过于奢侈放纵。
19. "不知非所知":诗人表明自己的快乐并非他人所能理解。
20. "我兹以逍遥":表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自在和愉悦。
去完善
赏析
《自吉泛舟入赣》是宋代诗人彭汝砺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在公务繁忙之余,暂且抛开烦恼,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首联“我行欲从车,好风苦相招”表达了作者急于投身自然、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颔联与颈联则描述了沿途风光和奔波劳碌的情景,体现了作者的辛勤与无奈。
在纷扰世事的空隙中,作者终于得以乘舟畅游赣水,这令他感受到片刻的宁静。面对疑惑的目光,作者用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彼不知之者,谓我士也骄。不知非所知,我兹以逍遥。”表明自己并非在炫耀,而是在现实的压力下寻求精神的解脱与放松。
这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真实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以及作者对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同时也看到了他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吉泛舟入赣》是宋代诗人彭汝砺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
彭汝砺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诗才横溢,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感慨。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被贬谪,甚至一度被流放。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正义,为民请命。
在这首《自吉泛舟入赣》中,彭汝砺以“白发满头归未得”的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官场浮华的厌恶。他以泛舟入赣的潇洒姿态,展示了自己的坚韧与豁达。这首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