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正则赴浙西宪幕
频年送行客,酒罄诗不工。
最晚与君别,柰此百感丛。
岐山有鸣凤,雅颂移豳风。
于时二老生,出处海上同。
曹刘对匕箸,失色一语中。
明朝蜀江水,不与灞浐通。
人心起毫末,世故关鸿蒙。
乃知贫贱交,不下王覇功。
霜根宿病骥,云帆背蜚鸿。
秋水能隔人,白苹况连空。
相从自束发,各去随转蓬。
今怀欣有合,后会苦未重。
鲈鱼直万钱,羊酪醅一钟。
愿君养盛年,我友半已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年来频繁送别旅客,美酒喝尽却难写出好诗。
最迟与你道别,内心却充满百般感慨。
岐山有凤凰在鸣叫,它把《诗经·雅》和《颂》的声音传到了豳地。
这个时候两位老人在海边相逢,都有着同样的志趣。
曹植和刘桢相对而坐,彼此失色,一句话就直击要害。
明朝的蜀江水,不会与灞水和浐水相通。
人心往往始于微末,世故却涉及鸿蒙。
于是才知道贫贱之交,其情不下于王霸之功。
如霜的根茎下宿疾的马儿,天上的云帆承载着远飞的鸿雁。
秋水可以隔绝人群,白色的浮萍尚且连接着天空。
自从我们相识以来,各自随着流云散去。
如今心怀喜悦得以相聚,担心以后难以再次相见。
鲈鱼价值万金,羊酪美酒的滋味让人陶醉。
愿你保养壮年,我的朋友已经老去大半。
去完善
释义
频年:多年来;频繁地。
罄:尽,用尽。
工:擅长。
最晚:最近。
柰此:无奈于此。
百感丛:形容感慨极多。
岐山:古邑名,位于陕西省境内。
鸣凤:凤凰的鸣叫声。
雅颂:诗经中的两部份,代指诗歌。
豳风:周公东征时作的诗篇。
二老生:指孔子和周公。
出处:仕宦和退隐。
海上:指海边。
曹刘:指曹操和刘备。
匕箸:餐叉和筷子。
失色:变得惊慌或害怕。
语中:言语之间。
明朝:明天。
蜀江:四川境内的江河。
灞浐:古代长安附近的河流。
人心:人的意愿。
世故:人世间的事情。
鸿蒙:混沌初开的时候。
贫贱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王霸:王业和霸业。
霜根:比喻寒冷的天气。
宿病骥:久病的马匹。
云帆:高耸的船帆。
背:远离。
蜚鸿:飞行的大雁。
秋水:秋天的江河水面。
白苹:一种水生植物。
连空:连接天空。
束发:扎起头发,表示成年。
各去:各自离开。
随转蓬:像随风飘散的蓬草一样。
欣有合:喜悦有所相合。
后会:再会。
未重:不再重复。
鲈鱼:一种鱼类。
直:价值。
万钱:价格昂贵。
羊酪:羊奶制成的奶酪。
醅:酿造。
钟:容器。
愿君:希望您。
养盛年:在壮年的时候努力。
我友:我的朋友。
半已翁:已经有一半的人变成了老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陈傅良送别友人叶正则时的心情和感慨。诗歌开篇即描绘了作者频繁的送行场景,尽管感情深厚,但诗歌技艺并不精湛。紧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叶正则即将分别的无奈,同时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随后,诗人通过岐山的鸣凤和雅颂的转移,暗示叶正则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民谋福祉。同时,作者还提到两位生活在海上的老者,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富有传奇色彩。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赞美和期待。而后又提到蜀江之水,寓意着两人的友谊如同水流一般,永远不会断绝。紧接着,诗人以毫末比喻人心的细微变化,以鸿蒙形容世事的复杂,以此强调人间友谊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病骥和蜚鸿的描述,表达了对叶正则远行的担忧。同时又通过秋水、白苹等自然景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诗人提到自己和友人在年轻时就相识,如今却要各自离散,重逢之日变得遥遥无期。最后,诗人祝愿友人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成就,而自己则已经步入老年。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叶正则赴浙西宪幕》是南宋诗人陈傅良为送别友人叶正则而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抗之中,国家局势紧张。然而,在浙江一带,经济和文化仍然相对繁荣。诗人的好友叶正则即将前往浙西宪幕担任官员,这是一个重要的职务,需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陈傅良是一位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诗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和祝愿。他希望叶正则能够在新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无法陪伴在友人身边的遗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