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分守魏大夫
坐忆金台别,于今十四年。
新恩乘五马,北首渡三川。
县急均鹾户,边停助饷钱。
晋民衣食薄,移柱听调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回想起在金色高台上的分别,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四年。
如今你已经升迁到新的岗位,正带领着团队奋斗在北疆之地。
政府部门严密关注盐务和百姓的生活需求,以保障边疆的安定和生活。
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关心那些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民众,用我们的力量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他们排忧解难。
去完善
释义
1. 金台:比喻天子所在地或朝廷。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魏大夫分别的地方。
2. 新恩:新的恩典。这里指魏大夫的新任职位。
3. 五马:古代太守的代称。这里指魏大夫担任太守一职。
4. 北首:北方的首领。这里指魏大夫治理的地区在北方。
5. 三川:即河内、河南、河东三个地区。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6. 县急:指县里的紧急事务。
7. 均鹾户:指平均征收盐税的家庭。
8. 边停:指边境地区的驻军。
9. 助饷钱:指协助提供军粮的钱款。
10. 晋民:指山西地区的百姓。
11. 移柱听调弦:指调整政策以解决民生问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官员调任的诗歌。诗人李复回忆自己与魏大夫在金台分别,距今已有十四年的时间。如今魏大夫新任官职,北上渡过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他在任职期间,努力解决盐税问题,保障边疆的军需供应。然而,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担忧:山西地区的百姓生活贫困,希望魏大夫能关心民生,调整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魏大夫的赞誉和对民生关爱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分守魏大夫》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李复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在元丰年间,李复虽为地方官吏,但他心怀天下,关心国家兴衰。这时期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尤其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与苏轼等人交好,彼此之间经常以诗歌唱和,共同探讨治国理政之道。而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内外矛盾重重,王安石变法激起诸多争议,民生疾苦凸显,这使得李复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此时,朝廷正大力推行新法,希望在制度上有所突破,富国强兵。但是新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民众生活困苦,民间怨声载道。作为一个富有良知的官员,李复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新法的改革和国家的繁荣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