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后池上
竹户深扃满迳苔,芙蓉落尽晓池开。
数番雨势随风去,一片秋光入座来。
已老林蝉余韵断,将归簷燕强飞回。
沙鸥时下知人意,近岸相亲眼不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紧闭的竹子门巷满是青苔,荷花凋谢后清晨池塘开放。
几番风雨随风吹过,一片秋日阳光洒入室内。
年老的树林里蝉鸣已停止,即将回家的燕子仍在振翅飞翔。
沙滩上的鸥鸟似乎了解人们的情感,靠近岸边相互亲近却毫不防备。
去完善
释义
1. 竹户: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门。
2. 深扃:深深地关闭着。扃,门闩或扣门器。
3. 满迳苔:小径上长满了青苔。
4. 芙蓉:荷花的别称。
5. 落尽:凋谢完毕。
6. 晓池:早晨的池塘。
7. 数番:多次。
8. 雨势:降雨的势头。
9. 随风去:随着风向的变化而减弱。
10. 秋光:秋天的阳光。
11. 入座来:进入座位,形容秋光洒在室内。
12. 林蝉:在树林中鸣叫的蝉。
13. 余韵断:蝉鸣的尾声逐渐消失。
14. 簷燕:屋檐下的燕子。
15. 强飞回:勉强振翅返回。
16. 沙鸥:栖息在沙滩附近的鸥鸟。
17. 时下:不时地降落下来。
18. 知人意:知道人的心意。
19. 近岸相亲:靠近岸边相互亲近。
20. 眼不猜:眼光自然流露,不带有猜疑成分。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秋天过后作者在池塘边的所见所闻。首先,“竹户深扃满迳苔”描绘出诗人所处的清幽环境:竹子围成的门户紧闭着,小路旁长满了青苔,透露出一股静谧、远离尘世的感觉。接下来,“芙蓉落尽晓池开”意味着早晨的池塘周围不再有盛开的芙蓉花,而是凋谢殆尽。这说明秋天已经到来,花季已然离去。
接下来的四句“数番雨势随风去,一片秋光入座来。已老林蝉余韵断,将归簷燕强飞回。”则是具体描绘秋天的气候特征和景象。“数番雨势随风去”可以理解为过去的雨季已经结束,天气开始放晴;“一片秋光入座来”则表现了秋日阳光的温暖与明亮。紧接着,诗人以“林蝉已老,余韵断绝”来形容秋天来临时的自然现象,暗示出季节更替的生命历程。同时,“簷燕将归”则寓示着夏日的繁荣即将结束,冬天的沉静即将来临。
最后两句“沙鸥时下知人意,近岸相亲眼不猜。”则是通过沙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对自然的亲近感。沙鸥时而飞到岸边,仿佛理解人的情感,与人相亲相爱的氛围让心灵得到平静与安慰。诗人借由观察沙鸥的行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展现出其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八月十六日后池上》是宋代诗人李复所作。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但通过诗中描述的意境和季节可以推测,此诗应作于秋季的一个月夜。
这个时期,李复的人生际遇跌宕。他曾在朝为官,但因正直敢言而受到排挤。罢官后,他开始关注民生,时常关注国家时事。这段时间的生活体验使他对世态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将这些感慨融入诗中,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心。
在宋代,文学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纷纷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然而在这个时期,国家局势并不稳定,边境冲突频发,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李复正是其中一员。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国家的危机,用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