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滴水岩
仙佩玲珑白玉寒,每来常与寺僧看。
忧民未有林泉约,重到岩前为解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精致的玉佩显得超凡脱俗,每次来都要和寺里的僧人共同欣赏。心系民生福祉的我还没有机会享受这宁静的林泉生活,所以再次来到山岩前时我解下了马鞍。
去完善
释义
1. 重游:再次游览。
2. 滴水岩:滴水岩在古汉语中没有特殊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一处具有特色的自然景点。
3. 冯山:作者的名字,无需过多解释。
4. 仙佩玲珑白玉寒:形容岩如仙佩般玲珑,洁白如玉,令人感到寒意。仙佩:古代神仙佩戴的饰品;玲珑:精巧细致;白玉寒:像白玉一样晶莹剔透,让人感到寒冷。
5. 常与寺僧看:经常与寺庙里的和尚一起欣赏。
6. 忧民未有林泉约:为人民忧虑的责任尚未完成,没有闲暇去享受山林间的美好时光。林泉:指山林溪泉,引申为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
7. 重到岩前为解鞍:再次来到滴水岩前,下马参观。解鞍:下马,意为停车参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冯山重游滴水岩时的感慨。首句“仙佩玲珑白玉寒”描绘了滴水岩的奇特地貌和自然景观,如仙人的玉佩般晶莹剔透,又带着一丝寒气。第二句“每来常与寺僧看”则表现了诗人与寺僧之间的深厚交情,每次来都会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第三句“忧民未有林泉约”则表现出了诗人的忧虑,虽然他身处美景之中,但心中却时刻挂念着民众的疾苦。最后一句“重到岩前为解鞍”意味着诗人再次来到滴水岩前,决定放下心中的忧虑,享受这片刻的美好与宁静。
整首诗以滴水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注,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游滴水岩》是南宋诗人冯山的名篇。这首诗作于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南宋王朝正努力恢复元气,但内外矛盾依然尖锐。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怀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对于国家的兴衰荣辱异常关注。
冯山身处这个时代,少年时曾游学江淮一带,对于国家现实的了解使他心怀壮志。然而命运多舛,科举受挫、宦途沉浮,使得他常常感伤世事无常,但这并没有消磨他的热情。在人生的低谷期,滴水岩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场所。
《重游滴水岩》正是冯山在一次重游故地时所作,回顾过去的岁月,感慨万千。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坎坷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心境,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