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俞宣德石博山香台
水骨苔痕洞穴开,龙腾波涌碧崔嵬。
烟云静向林中起,风雨飞从海上来。
江外庐峰倾瀑布,日边鼇顶对蓬莱。
几经兵火今犹在,拂拭还看贮劫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溪流穿过洞穴,蜿蜒曲折;浪花激荡,如龙腾般翻涌奔腾。云雾在树林中静谧升腾,狂风暴雨则从海面席卷而来。远方的庐山瀑布如银河倾泻而下,太阳照耀下的岛礁与蓬莱仙山遥遥相对。尽管经过多次战乱洗礼,这些地方仍然保持原貌,轻轻擦拭就能发现留存的劫后余灰。
去完善
释义
1. 水骨苔痕洞穴开:这里的水骨是借指一种石头。苔痕,指的是石头的表面长满了青苔。洞穴开,意味着这个石头的内部有一个空洞或者凹槽。
2. 龙腾波涌碧崔嵬:龙腾波涌形容水的波涛翻滚,汹涌澎湃;碧崔嵬是形容这水的颜色和石头的形状。
3. 烟云静向林中起:这里的烟云指的是云雾缭绕的景象。向林中起,表示这些云雾是从树林中升起来的。
4. 风雨飞从海上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风雨从大海那边吹过来,“飞”在这里有快速的意思。
5. 江外庐峰倾瀑布:江外庐峰是指位于长江之外的庐山,倾瀑布是说庐山上的瀑布飞流直下。
6. 日边鼇顶对蓬莱:日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鼇顶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蓬莱。
7. 几经兵火今犹在:意思是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乱,这块奇石仍然还在那里。
8. 拂拭还看贮劫灰:拂拭,是轻轻擦去尘土的意思;劫灰,佛教用语,指的是经过大灾难之后残留的残骸。这句话的大意是,轻轻擦拭掉表面的尘土,就能看到石头内部珍藏的劫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博山香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感慨。首联“水骨苔痕洞穴开,龙腾波涌碧崔嵬”,描述了香台周边的山水景色,洞穴中的水迹与苔痕体现出岁月的痕迹,而汹涌的波涛又显现出自然的壮丽。颔联“烟云静向林中起,风雨飞从海上来”,以烟云和风雨作为景象的元素,营造出宁静而又壮丽的氛围。颈联“江外庐峰倾瀑布,日边鼇顶对蓬莱”,诗人以庐山瀑布和蓬莱仙境作为对比,体现了景观的高远和壮丽。尾联“几经兵火今犹在,拂拭还看贮劫灰”,表达了历经沧桑、战火洗礼之后,香台依然屹立在眼前,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思。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赵俞宣德石博山香台》是南宋诗人曹彦约所作。曹彦约为南宋中期著名文人,其诗歌创作深受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影响,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
在嘉定年间,曹彦约曾任参知政事等职,虽在官场稍有成就,但其内心仍然保持着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游历山川,结交文友,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篇。这首《次韵赵俞宣德石博山香台》即是他在游览宣德石博山时,看到香台景观有感而发创作的。
此外,嘉定年间,宋朝与金国关系相对缓和,国家内部政治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使得文人得以暂时远离战乱,有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内心的感慨。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反映出当时文人阶层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