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伯鱼桐竹
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
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
奇声与高节,非吾谁赏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青葱的竹林里建起房屋,亲近生活而又能保持深厚的内涵。墙边竹林小径连接着各家各户,每户人家共享一片绿意盎然的梧桐树荫。
春天里,落英缤纷铺满了河岸;月光下的夜晚,明亮的光辉洒满了森林。竹子是那龙的鸣叫,梧桐树则是凤凰的舞蹈。这奇异的声音和高雅的风骨,除了我还有谁能欣赏其中的美感呢?
去完善
释义
1. 结庐:建立住处,这里指在桐竹下居住。
2. 桐竹:即梧桐和竹子。
3. 迩:近。
4. 相深:相互交往深厚。
5. 垣:墙。
6. 分:分开。
7. 径:小路。
8. 隔户:指隔着人家的门。
9. 披:照,映。
10. 龙鸣管:指竹子的声音如龙鸣般清越。
11. 凤舞琴:指桐树的形态如凤凰飞舞般优美。
12. 高节:高尚的品格。
13. 赏心:使人心悦。
去完善
赏析
《答李伯鱼桐竹》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与李伯鱼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对桐竹的欣赏。诗中的“结庐桐竹下”意味着他们在桐竹旁建立家园,共同生活;而“室迩人相深”则暗示着他们的亲密关系。接下来,诗人通过“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两句表达了对桐竹的喜爱和珍视,它们既分隔了两家的空间,又共同分享了桐荫的美好。
接下来的“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展现了春日的繁茂与夏日的宁静,以此寓意他们共同的岁月。“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则是将桐竹视为富有灵性的生命体,它们的声音如同龙吟凤舞般美妙。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的期许:这些珍贵的声音和高洁的风骨,如果没有他们的欣赏,岂不是辜负了这一切美好的事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李伯鱼桐竹》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张说在公元720年前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时正值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诗坛上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然而,在这美好的背后,却也隐藏着政治斗争的阴影。
张说早年曾受到武则天及唐中宗的赏识,历任多职,后遭贬谪。然而,在唐玄宗即位后,他的地位逐渐上升,先后担任尚书令、中书令等重要职务,成为朝廷重臣。然而,他在政治上却遭遇了诸多波折,时常陷入朝政斗争的漩涡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张说一方面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答李伯鱼桐竹》,以表达自己对人生际遇和政治风云的感受。这首诗借物抒怀,通过对桐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豁达宽广的胸怀,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