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子光双溪阁
倚天华栋俯长洲,渺渺双溪一槛秋。
匹马问津迷去客,乱帆分港竞归舟。
花飘两洞红交浪,影落三山翠合流。
清夜鸣榔何处曲,冷光平泛玉帘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宏伟的倚天楼俯瞰美丽的长洲岛,迷人的双溪景致就像是一幅秋意盎然的水墨画。独自骑马询问渡口却迷失了方向,仿佛成了旅途中迷茫的旅客;纷乱的船帆分别进入港口,竞相回归家园的小舟。两岸的花儿纷纷飘落,红花交织成一片波浪般的景象;夕阳西下,天空中的影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与长江汇流。在静谧的夜晚聆听江边的渔歌,欣赏那如冷色光影般清澈平静的江水,和岸上垂挂着的如玉帘般的月影相映成趣。
去完善
释义
1. 杨子光:姓名,这里指代具体人物。
2. 双溪阁:地点名称,意指坐落在两条溪流边的楼阁。
3. 倚天华栋:形容高大的建筑。倚天,靠近天空;华栋,华丽的楼房。
4. 长洲:地域名称,此处可能指某个较大的岛屿或者陆地。
5. 渺渺:形容遥远而模糊的样子。
6. 双溪:两条溪流。
7. 一槛秋:形容在秋天时,凭栏远眺的景象。
8. 问津:寻找渡口,形容探寻道路或方法。
9. 乱帆:形容航行中的船只较多,船帆凌乱。
10. 花飘两洞:描述花瓣随风飘落的过程。
11. 红交浪:与波浪混合的红色花朵。
12. 影落三山:描述山峦的倒影落在水面上。
13. 翠合流:绿色的树木与水流交织在一起。
14. 鸣榔:敲打船桨发出声音。
15. 清夜:寂静的夜晚。
16. 何处曲:不知来自何处的乐曲。
17. 冷光平泛:月光平静地洒在水面上。
18. 玉帘钩:形容窗户上的装饰品,如玉制的帘子和挂钩。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杨子光的双溪阁看到的壮观景色,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的意愿。首联写楼阁之壮美与地势之高峻;颔联描绘出一派繁忙的港口景象,体现出人世间的熙攘;颈联通过花影交织,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和谐;尾联则用夜深时悠扬的歌声,表达了作者内心向往宁静的心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杨子光双溪阁》是南宋著名诗人廖刚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此时正值南宋初期,北方国土沦陷,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士人精神颓废,社会风气萎靡。
廖刚本人曾任南宋官员,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司业、秘书少监等要职,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关注国家民族的兴衰,对南宋朝廷的消极政策深感忧虑。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五湖水落”象征北宋国土的丧失,以“半竿山影”暗示南宋政权的尴尬局面。整首诗意境深远,感慨万千,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