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明应仲同游湘西诸寺有作次其韵

标题包含
明应仲同游湘西诸寺有作次其韵
几年京洛厌尘沙,青嶂长怀沈子胯。 一苇渡江游客意,半岩营室梵王家。 高轩满目罗诗匠,宝塔盈函贮佛牙。 不觉下山红日晚,可堪重到杳无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很抱歉,我无法找到关于"廖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多年在京城,已厌倦了沙尘的日子,怀念着那青山绿水的沈子胯。 想着乘一叶小舟,像游客一样渡过江去,在半山腰建一座寺庙,像是佛家的王宫。 那高高的轩辕台上,摆满了诗歌的素材,那洁白的宝塔中,盛满了佛家的宝物。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红色的晚霞映照着大地,再次来到这静谧的地方,心中无比感慨。
去完善
释义
《明应仲同游湘西诸寺有作次其韵》是宋代诗人廖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湘西诸寺的所见所感。以下是该诗的词句注释: 1. 京洛: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2. 青嶂:青山如屏,指山势连绵不断的景色。 3. 沈子胯:指宋代诗人沈辽,他在庐山五老峰下建有思贤阁。这里以沈子胯代指诗人向往的诗人和隐居之地。 4. 一苇渡江:典出佛教故事,释迦牟尼为了教化众生,用一根芦苇作为渡船,横渡恒河来到彼岸。这里是形容游客探访寺庙的心情。 5. 半岩营室:在半山腰建造房屋,形容寺庙建筑的地理位置。 6. 梵王家:指佛门圣地。 7. 高轩:高楼,这里指寺庙中的建筑。 8. 罗诗匠:聚集了许多擅长诗歌的僧人。 9. 宝塔盈函:形容寺庙中收藏佛经、佛骨等宝物的塔。 10. 可堪:意为怎能忍受,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11. 杳无涯:形容地方遥远,无法到达。这里是说,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已是傍晚时分,不能再继续游览下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湘西寺庙景象的诗。廖刚首先表达了他在京洛之地厌倦了尘土飞扬的生活,向往青山绿水的怀抱。然后,他通过描绘一苇渡江的游客和半岩营室的梵王家人,展现了湘西寺庙的独特魅力。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寺庙内的高轩和宝塔,以及收藏的佛经、佛牙等文物。最后,诗人感慨下山时夕阳已经西下,担心再次来到这个遥远的寺庙时又不知何时。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湘西寺庙的喜爱和对远离世俗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应仲同游湘西诸寺有作次其韵》是南宋诗人廖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50年至1164年之间,即南宋高宗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廖刚曾任吏部员外郎、御史台主簿等职,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 在这个时代,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如廖刚等人纷纷选择出世隐居,寻求心灵的慰藉。廖刚在闲暇时与友人明应仲一同游览湘西诸寺,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廖刚以游寺为契机,表达了他们二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人生的反思。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和友人的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动荡年代中试图寻求心灵宁静的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精神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