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涧底泥牛金贴面,山头石女著真红。
系驴橛上生芝草,不是云霭香炉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涧底泥塑金牛金贴面,山头上石雕女子身着红装。
绑在驴橛上的灵芝仙草,并非传说中的云雾缭绕的香炉峰。
去完善
释义
1. "涧底泥牛":指涧底的泥塑牛形,此处为形容水底的情景。
2. "金贴面":金质的装饰物贴在牛的面部。
3. "山头石女":山头的石头塑像,此处喻指山峰。
4. "著真红":谓石女的衣饰颜色鲜艳如真红色。
5. "系驴橛":古人拴驴的木橛。比喻普通的或不起眼的地方。
6. "芝草":一种菌类植物,又称灵芝。这里用芝草来形容系驴橛的不平凡之处。
7. "云霭香炉峰":云雾缭绕的香炉峰,这里用以与系驴橛形成对比,强调系驴橛的特别之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山水画。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涧底泥牛”、“山头石女”、“系驴橛上生芝草”等,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
首先,“涧底泥牛金贴面,山头石女著真红”两句,通过对“涧底泥牛”和“山头石女”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这里的“金贴面”和“著真红”形象地描绘了泥牛的华丽外表和石女的鲜艳色彩,突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接着,“系驴橛上生芝草,不是云霭香炉峰”两句,则通过“系驴橛”和“芝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这里的“系驴橛”象征着平凡的生活,而“芝草”则代表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人认为,即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这与传统的“云霭香炉峰”等仙境相比,更具有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释嗣宗是一首描绘作者身处孤独境地,感叹时光流逝的抒情诗篇。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感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初,那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然而诗人却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哀伤和孤独之情。
在这个时代,释嗣宗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他的文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成功及第,这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此外,他还曾遭遇家庭变故,亲人们相继离世,这使得他在心灵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人生的磨难,使得释嗣宗在诗中表达出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深深体验。
在那个时代,唐代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诗歌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释嗣宗也不例外,他在这首《颂》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