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昌安国寺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纱窗燕拂簷。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新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屋映花丛当下帘。
谁倚南楼指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月三日在华丽的客厅里,柳絮扑打着纱窗,燕子在屋檐下掠过。品尝着几杯莲子冷酒,欣赏着一曲柘枝舞,尝试着穿上新的衣裳。台阶临靠着池塘,宛如对着镜子一般,房子倒映在花丛中,仿佛挂上了窗帘。谁倚靠在南楼的栏杆上,指向新生的月亮,玉钩和那双白皙的手臂显得格外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海昌:这里是指浙江嘉兴的海昌,即今日的平湖县。
2. 安国寺:位于海昌县的安国寺,建于唐元和年间,距今有千年历史。
3. 画堂:装饰华美的厅堂。
4. 三月初三:农历三月三日,又称上巳节,有曲水流觞的习俗。
5. 絮扑纱窗:指柳絮飘散时与纱窗相碰撞的场景。
6. 燕拂簷:燕子在檐下掠过的场景。
7. 莲子:这里是指莲子酒,一种以莲子为食材的酒。
8. 冷酒:凉酒。
9. 柘枝:唐朝时期的一种舞曲名。
10. 新衫:新衣。
11. 阶临池面:台阶下的池塘水面。
12. 胜看镜:胜于照镜子。
13. 屋映花丛:房屋倒映在花丛中的景象。
14. 下帘:放下窗帘。
15. 南楼:诗中的南楼可能指的是安国寺的楼阁。
16. 玉钩素手:形容女子白皙的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海昌安国寺度过的美好时光。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在春日里的喜悦与惬意。首先,诗人通过“画堂”、“三月初三”等词语,营造出了春日的氛围;然后,通过对“絮扑纱窗”、“燕拂簷”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接着,诗人用“莲子数杯”、“柘枝一曲”展示了自己的悠然自得;之后,又以“阶临池面”、“屋映花丛”表现出他对周围景色的喜爱;最后,通过“谁倚南楼”、“玉钩素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情趣,给人以愉悦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海昌安国寺》,是北宋诗人苏舜元在公元980年左右所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正在积极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诗人在此时选择了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纷争,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作为文人墨客,苏舜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禅宗佛学精神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他通过描绘海昌安国寺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禅意的理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题海昌安国寺》展现了苏舜元作为一个文人在这个时代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