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
将齐华岳犹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
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山依旧有六个山峰,但比起巫山还缺三个。在雨后江边的景色最好看,白色的云朵如同浓郁的水墨画。
去完善
释义
1. 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 将齐华岳犹多六:这里的“将齐”指与华山差不多高。“华岳”即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犹多六”表示还高出六座山峰。
3. 若并巫山又欠三:这里的“若并”指与巫山相连。“巫山”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又欠三”表示还矮了三座山峰。
4. 好是雨余江上望:这句是说雨后站在江边看景最好。
5. 白云堆里泼浓蓝:这句话描绘了天空中云朵的形态和颜色。“白云堆”形容云层堆积的形象,“泼浓蓝”描绘出云朵的颜色如同泼洒出来的浓厚的蓝色。
去完善
赏析
《九华山》潘阆这首诗歌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对九华山的描述,展现了其深邃的自然哲学观和人生观。首句“将齐华岳犹多六”,用对比手法暗示九华山的巍峨程度,同时与华岳相提并论。第二句“若并巫山又欠三”,则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使九华山更具生动性,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第三句“好是雨余江上望”,直接引出画面,使得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其中“好是”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而“雨余”则是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给人以愉悦之感。最后一句“白云堆里泼浓蓝”,通过浓墨重彩的画面,形象地描绘出九华山的壮美景色。这里“泼浓蓝”的形象化语言,既赋予了白云浓厚的色彩,又使整幅画卷更为丰富多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华山》是北宋诗人潘阆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知。
在潘阆生活的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此时,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尤其是禅宗,成为影响广泛的一派。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九华山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写诗,潘阆就是其中一位。
潘阆本人历经坎坷,曾两度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热爱自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游览九华山时,潘阆被山间的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九华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