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夕阳

标题包含
夕阳
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賖。 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 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 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杨希闵是当时的名士,对杨亿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亿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的风声在湿地边响起,秋天的天空宽广得可以让人看得更远。 绿色的草地间,鸟儿悠哉地飞过;红色的树木与远方的彩霞连接在一起。 宽阔的水面让归来的船儿显得有些模糊;清凉的风中,远处传来胡笳悠扬的声音。 这座高楼还没有完全建好,而在那遥远的天边,一轮如钩的月亮正缓缓落下。
去完善
释义
1. 夕籁:傍晚的声响,此指风吹草木声。 2. 汀葭:水边的芦草。 3. 秋空:秋天的天空。 4. 目賒:远视,看远处。 5. 绿芜:绿色的草木。 6. 平度鸟:从平地飞过的鸟儿。 7. 红树:秋天的枫叶等红色树木。 8. 霞:晚霞。 9. 水阔:宽阔的水面。 10. 迷归棹:指船只消失在远方,无法看清。 11. 风清:清风。 12. 咽迥笳:风吹过幽远的胡笳声。 13. 未成下:还没有结束。 14. 天际:天边。 15. 玉钩斜:喻指弯月。
去完善
赏析
《夕阳》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黄昏时的美景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联“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賒”,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夕籁”指夕阳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对夕阳的细腻感受。颔联“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描绘了远处绿色的草地上飞过的鸟儿和红色的树木与天空中的晚霞相映成趣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色彩。颈联“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描写了宽阔的水面和对岸风中传来的幽咽的胡笳声,突出了秋天的宁静和寂寥。尾联“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表达了诗人站在高楼上欣赏美丽的夕阳,但却无法留住这美好的时光,表现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夕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杨亿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夕阳”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杨亿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夕阳比作一位流浪的旅人,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下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85年左右,当时杨亿正处于青年时期。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科举考试的成功,成为朝廷的重臣,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雅致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杨亿生活的时代,即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杨亿作为一位文人官员,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