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南海口
喜逢晴日破阴霾,望极西南瘴海涯。
夷狄古今常反复,朝廷终始务绥怀。
何时良将收铜柱,不日孱王弃{上艹下膏}街。
惆怅藤桥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坟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欢喜遇到晴朗的日子驱散了阴霾,遥望西南的瘴气海边。
自古以来夷狄之地常有动乱,朝廷始终致力于安抚绥靖。
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好的将领收复失地,不久之后孱弱的王也会放弃统治?
令人惆怅的是在藤桥死去士兵的魂灵,每年都会在沙滩上哭泣那些成为荒冢的骸骨。
去完善
释义
1. 阴霾:这里指雨后的天空或雾气笼罩的景象,比喻困扰、困境。
2. 望极:看到最远的地方。
3. 瘴海: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潮湿气候,空气中有害气体和微粒含量较高,对人类健康有害。这里代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4.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含有贬义。
5. 终始:从始至终,一直持续。
6. 绥怀:安抚、关怀。
7. 铜柱:汉代马援征伐交趾时立下的铜柱,作为汉王朝南疆的象征,后被南越王赵佗移至广州。这里用铜柱象征国家的边疆。
8. {上艹下膏}街:古镇名,位于越南中部海岸。南宋末年被占为外国领土。这里用来表示被侵占的领土。
9. 藤桥:一种由竹子编织而成的悬索桥,常见于南方山区。
10. 沙上:沙滩之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安南海口所见到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外敌入侵的忧虑和对朝廷无策的哀伤。诗人用“喜逢晴日破阴霾”开篇,形象地展现出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在经历了阴暗之后,终于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然而,紧接着的“望极西南瘴海涯”则意味着这个地区仍然存在着重重困难,潜在的危机让人担忧。
"夷狄古今常反复,朝廷终始务绥怀"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决策的质疑,强调夷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朝廷应当有长期、稳定的策略去安抚这个问题。而接下来的“何时良将收铜柱,不日孱王弃{上艹下膏}街”则充满了期待,诗人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收复失地,使国家更加强大。
最后两句“惆怅藤桥兵死鬼,年年沙上哭坟骨”则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之情,他哀悼那些为了国家而捐躯的士兵,同时也深深感慨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整首诗通过描绘战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朝廷政策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安南海口》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陶弼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在安南(今越南)任官时所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陶弼因政绩突出而受到皇帝的嘉奖,并被任命为广西钦州知州。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加强海防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使钦州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陶弼被贬至安南,担任副使一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宋与安南的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两国保持着友好往来,互相交流文化、贸易;另一方面,两国在边境地区时有冲突发生。因此,陶弼在安南任职期间,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妥善处理与安南的关系,以防战争爆发。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压力下,陶弼写下了这首《望安南海口》。诗中描绘了安南海口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