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膏泽峰

标题包含
膏泽峰
石壁含天泽,南山第一重。 旱时先出雨,阴穴又乘龙。 云影摇诸壑,雷声起半空。 何当大滂沛,尽活四方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陶弼(1015年-1078年),字商翁,北宋诗人、政治家。 陶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被任命为桂岭县令。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后来,陶弼...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岩石峭壁裹挟着天赐的雨露,南山巍峨层峦叠嶂。 久旱时节它先行滋润万物,阴天时候又能隐藏真龙。 山间云雾涌动飘渺在谷壑之间,隆隆雷声震动半空之中。 什么时候能够普降甘霖滋润大地,让四方农民都能过上丰饶的生活呢?
去完善
释义
1. 膏泽:指滋润作物的雨水或膏润之德,这里用作诗题。 2. 石壁:山崖峭壁。 3. 南山:这里指作者所处地区南面的山峰。 4. 第一重:即第一座,是虚数词,表示众多之意。 5. 旱时:指干旱时节。 6. 先出雨:指石壁处先出现降雨现象。 7. 阴穴:地下的洞穴或通道。 8. 乘龙:传说龙能致雨,乘龙寓意顺利实现愿望。 9. 云影:云朵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 10. 诸壑:众多的沟壑。 11. 雷声:形容突然发出的响声,这里指雷雨之声。 12. 半空:天空的一半,意指高空。 13. 大滂沛:形容大雨滂沱的景象。 14. 四方农:泛指四面八方的农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膏泽峰”为题,主要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首联“石壁含天泽,南山第一重”,诗人借山峰的高耸入云和石壁的屹立不倒,暗示着膏泽峰在群山中的地位,同时强调其雨量充沛、滋润万物的特性。颔联“旱时先出雨,阴穴又乘龙”则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描述膏泽峰的功能,在干旱时期率先降雨,而在阴雨连绵之时又能吸纳水汽。颈联“云影摇诸壑,雷声起半空”进一步描绘山中云影摇曳、雷声轰鸣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恢宏的自然景观。尾联“何当大滂沛,尽活四方农”则以农民的期盼收尾,表达了诗人希望膏泽峰能够滂沱降雨,使四方农田得以丰饶的美好愿景。整首诗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的元素,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崇敬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实为一首意蕴深远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膏泽峰》是宋代诗人陶弼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具体时期约为宋仁宗、宋英宗在位期间(1023-1063年)。 在这个时期,陶弼曾任湖南、广西等地的地方官,主要负责治理当地的水利设施。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因此在诗歌创作上也多表现民生关怀的主题。与此同时,他也热爱大自然,善于以诗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 当时,北宋王朝相对繁荣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逐渐改善。然而,地方行政官员们需要面对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水患、旱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农田灌溉等问题。陶弼作为地方官员,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因此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