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三夜不见月

标题包含
三夜不见月
中秋隔明日,月色比常佳。 晨气早已肃,暮云深更遮。 巡簷徒四立,顾影晚兴嗟。 桂旱犹藏蘂,橘秋反吐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蕃(895年-970年),字昌龄,又字仲宾,号章江先生。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赵蕃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赵崇祚是唐朝末年的进士,曾任翰林学士。赵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中秋节即将到来,明晚月色格外美丽。 早晨的空气已变得清爽,傍晚时云朵越发浓密。 我在屋檐下徘徊,望着自己的影子感叹时间的流逝。 干旱的桂花还在含苞待放,秋天来临的橘子树却开出了花朵。
去完善
释义
《三夜不见月》注释: 1.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是月圆之夜。 2. 明日:指第二天。 3. 晨气:早晨的气象,这里指清晨的天空。 4. 肃:指天气变冷。 5. 暮云:傍晚的云彩。 6. 巡簷:在屋檐下徘徊。 7. 四立:站立不动。 8. 顾影:看着自己的影子。 9. 晚兴嗟:对晚上的兴致感到哀伤。 10. 桂旱:指桂花生长的地方干旱。 11. 藏蘂:指桂花的花蕊隐藏起来。 12. 橘秋:指橘子生长的秋天。 13. 反吐花:指橘子在秋天反而开花。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三夜不见月》中,诗人赵蕃通过对中秋时节月光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的开篇,“中秋隔明日,月色比常佳”,点明了中秋节的背景,虽然第二天就是中秋,但今天的月色却格外美丽。接着,诗人通过“晨气早已肃,暮云深更遮”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早晨和傍晚时分的景色变化,表现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魅力。 随后,诗人用“巡簷徒四立,顾影晚兴嗟”两句,表达了自己在赏月的过程中,因为不能欣赏到圆满的明月而产生的忧虑之情。这里的“巡簷”和“四立”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屋檐下徘徊、等待月亮出现的情景。而“顾影晚兴嗟”则传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孤独感到无奈与哀伤。 接下来,诗人以“桂旱犹藏蘂,橘秋反吐花”两句,借桂花和橘树的形象,表达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顽强。即使面对干旱和秋天的到来,桂花依然含苞待放,而橘树则在秋天里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揭示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三夜不见月》通过对中秋时节月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赵蕃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诗人通过对生命力的赞美,也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蕃的《三夜不见月》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在那个时代,宋朝正处于金兵侵略之下,国土丧失,民生疾苦。作为一个有志于天下的士人,赵蕃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忧虑百姓生活。在诗人心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而连续三个夜晚看不到月亮,正是他忧心忡忡的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