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蛙

标题包含
闻蛙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知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蕃(895年-970年),字昌龄,又字仲宾,号章江先生。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赵蕃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赵崇祚是唐朝末年的进士,曾任翰林学士。赵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了几天的惊蜇节气,我听闻到了青蛙开始在这个时期发出叫声。 它们似乎在享受美好的风光和明亮的月色,不再去关心公私之事。
去完善
释义
《闻蛙》: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蕃在清明节前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1.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通常在农历二月。 2. 数日:几天。 3. 闻蛙:听到青蛙的叫声。 4. 初:开始。 5. 此时:现在这个时候。 6. 能知:能够知道。 7. 喜风月:喜欢清风明月的美景。 8. 不必:不需要。 9. 问:关心。 10. 官私:公家的事务和个人私事。这里指作者并不关心世间琐事,只享受这美好的自然风光。
去完善
赏析
《闻蛙》是南宋诗人赵蕃的一首田园诗。全诗仅四句,却形象地描绘了惊蛰时节初闻青蛙叫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首句“惊蛰已数日”,点明了时间背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雷初响,万物开始复苏。在惊蛰过后的一段时间里,青蛙开始活跃起来,发出阵阵叫声。 次句“闻蛙初此时”,描述了诗人首次听到青蛙叫声的情景。这个“初”字表明这是诗人第一次在这个季节听到青蛙的叫声,暗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第三句“能知喜风月”,是诗人对青蛙叫声的联想。青蛙的叫声通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诗人将青蛙的叫声与“喜风月”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末句“不必问官私”,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在这句诗中,诗人认为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聆听青蛙的叫声比关心世俗的纷争更为重要。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于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蛙》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从诗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赵蕃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听到田野间的蛙声时所作。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赵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在创作《闻蛙》这首诗时,赵蕃可能正身处一个宁静的乡村环境。在这里,他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他听到了夜晚田间的蛙声,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田园生活,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