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长江

标题包含
过长江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滔(840年-911年),字文江,号秋浦,唐朝末年进士,福建福州人。 黄滔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善诗赋。唐懿宗咸通年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但因家贫未能赴任。后来,他在江西庐山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曾搜景象恐通神":这里的"曾"是副词,表示时间,意为"曾经";"搜"是动词,指仔细寻找;"景象"即景象、景色;"通神"是一个成语,形容景物之美,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整句话意思是,作者曾经仔细寻找过壮丽的景象,感叹这些景象之美的程度,几乎到了通神的地步。 2. "地下还应有主人":这里的"地下"是一个方位名词,指的是地下的世界;"应"是一个副词,表示推测,意为"应该";"有主人",表明地下世界中有人居住。整句话意思是,作者认为在地下世界也应该有像人间一样的生活存在。 3. "若把长江比湘浦":这里的"若把"是一个假设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长江"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这里代指长江的壮丽景象;"湘浦"指的是湘江边的景象;"比"是一个动词,表示比较。整句话意思是,如果用湘江边的景象来和长江的景象相比。 4. "离骚不合自灵均":这里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祖国的忧国忧民之情;"不合"是一个词语,表示不应该、不应当;"自"是一个介词,表示从……方面来看;"灵均"是屈原的字。整句话意思是,从离骚的角度来看,长江的景象似乎并不适合由屈原这样的诗人来描绘。
去完善
赏析
《过长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滔在长江流域所见的壮观景色。诗人在开篇就表达了对于景象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这些景象可能会勾起人们的想象力,使其感受到天地间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们相信地下的古人仍然能感受到这种震撼心灵的美丽景象。 接着,诗人将长江与湘江进行对比,提出如果把长江比作湘江的话,那么《离骚》这样的诗歌就不应该出自屈原之手。这是因为《离骚》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都非常深沉而悲壮,这与长江的气势磅礴相吻合,但与湘江的柔美婉约则不相符。因此,诗人认为如果屈原看到的是长江,他可能无法创作出像《离骚》那样动人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长江》是唐代诗人黄滔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长江边,看到江水滚滚东流时产生的感叹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黄滔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尽管生活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个时期,长江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军事要地。长江两岸的风光秀丽,但在战争时期,这里的景象也变得凄凉起来。黄滔在这里看到了江水滚滚东流,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黄滔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长江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两岸连山无缺处”来形容长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祖国的辽阔壮丽。他用“日暮乡关何处是”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他用“江流不息水东去”来象征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