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鲍昌朝韵

标题包含
和鲍昌朝韵
参军长俊逸,醉里度流年。 客路三千里,狂吟几百篇。 贫宁贻俗笑,死不受人怜。 别后知何处,相思夜不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吴芾"的详细信息。可能你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你能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比如他的全名、生卒年份、职业等,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参军的统领英俊潇洒,在醉酒中度过年华。 行旅的路程长达三千里,豪情地朗诵了数百篇文章。 贫穷但不愿意被世人嘲笑,宁可死去也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怜悯。 离别之后不知身在何处,怀着思念的心情难以入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参军:古代官职名,这里指代作者的好友鲍昌朝。 2. 长俊逸:赞美鲍昌朝才情出众,风度翩翩。 3. 醉里度流年:形容两人闲暇时饮酒赋诗,度过美好的时光。 4. 客路三千里:暗示两人分别的时间很长,距离很远。 5. 狂吟几百篇:表示两人在别离期间,互相寄送了很多诗篇表达思念之情。 6. 贫宁贻俗笑:宁愿过贫苦的生活,也不想让世俗之人嘲笑自己的志趣。 7. 死不受人怜:就算死去,也不会让人同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 8. 别后知何处:指作者与鲍昌朝分离后,不知道对方在何方。 9. 相思夜不眠:表达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鲍昌朝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自己的豪放不羁和执着追求。诗中的“参军长俊逸,醉里度流年”描绘了鲍昌朝的长相英俊、潇洒飘逸,即使是在醉意朦胧之中也能展现出他的不凡气质。而“客路三千里,狂吟几百篇”则体现了鲍昌朝在漫长的旅途中豪情满怀地创作了大量诗篇。 接下来的“贫宁贻俗笑,死不受人怜”则展示了诗人自己坚定的信念:即便贫穷也不畏惧世俗的嘲笑,宁愿死后也不求人怜悯。这种坚定的信仰使诗人更显豪放和不屈。 最后一句“别后知何处,相思夜不眠”表达了诗人与鲍昌朝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即使相隔千里,也无法阻止他们对彼此的深切挂念。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雄浑的笔力,充分展示了诗人对鲍昌朝的深厚友情和对诗词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鲍昌朝韵》是南宋诗人吴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此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诗人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吴芾,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曾担任过地方官,了解民间疾苦,也曾在中央任职,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他的作品多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个人情志为主题,受到时人和后世的广泛赞誉。 在吴芾创作这首《和鲍昌朝韵》的时期,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然而,在这个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民族矛盾,百姓疾苦重重;另一方面,官僚腐败,官场黑暗,民众的负担日益沉重。 在这种背景下,吴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民间苦难的忧虑,对政府治理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志业的坚守。他以鲍昌朝的诗作为契机,抒发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和官员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