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标题包含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也是官员。 陈与义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词歌赋。他于宋徽宗政和三...查看更多
泰迪甜心
去完善

译文
鱼群跃起,翩翩起舞。湘君降临在湘江的水边。湘江岸边,曾经历兴衰离合,波光粼粼,一片平和。孤独的我在端阳节无人陪伴,只有把船驶向山雨之中。倾听着那明山里的雨滴声。这白发苍苍的孤独旅客,在洞庭湖怀思千古。
泰迪甜心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鱼龙舞:比喻舞龙、舞鱼等活动,盛行于端午节期间。 2. 湘君: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3. 湘江:湖南省的主要河流之一。 4. 潇湘浦:位于湘江的潇水和湘水汇合处附近。 5. 兴亡离合:形容国家历史的兴衰变迁。 6. 乱波平楚:指水面上的波纹和平原地带。 7. 白头孤客:指白发苍苍的孤独旅行者。 8. 洞庭怀古:以洞庭湖为背景回顾古代历史。
泰迪甜心
去完善
赏析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是一首描绘端午节景象的词,通过丰富的意象表现了词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开头两句“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以生动形象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端午节景象。“鱼龙舞”指的是古代民间的舞龙活动,象征着繁荣昌盛;而“湘君欲下潇湘浦”则暗示了屈原的传说故事。在这里,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端午节场景与历史传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热闹又深沉的氛围。 接下来的“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则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潇湘浦”是屈原投江的地方,象征着历史上的悲剧;而“兴亡离合”则是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概括。这里,作者以大自然的宁静与人类的悲欢离合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接下来的“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在这里,作者以“独无尊酒酬端午”表达了对节日孤独的心境;而“移舟来听明山雨”则暗示了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寻求慰藉的心情。 最后两句“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则以明山雨为背景,抒发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在这里,“白头孤客”象征着词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奈;而“洞庭怀古”则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这里,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领悟。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端午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泰迪甜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38年,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当时金兵入侵中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陈与义此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副宰相),他在这首词中以“移舟”隐喻朝廷南渡,以“明山”暗示南北对峙的局势。在词中,他以离群索居的心境描绘了国家的危机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这首词反映了南宋时期家国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以及身处乱世的文人士大夫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责任感。
泰迪甜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