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粉红的荷花香气渐消,玉色的竹席已显凉意。轻轻地脱下华丽的衣裳,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在云间有谁传递着写满温柔的信笺呢?当大雁排成一字飞翔时,月光洒满了西楼的每一个角落。花儿独自飘零,水儿独自流淌。同一份思念,却让两地都平添了忧虑和惆怅。这份情感无法排遣,才刚刚从眉头放下,却又悄然跃上了心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红藕:指红色的荷花,这里暗含秋天的意思。
2. 玉簟:竹席的美称,这里形容秋季的凉意。
3. 兰舟:诗文中常提到的船只,寓意美好。
4. 雁字:雁群飞行时排列成人字形,称作“雁字”,此处代指书信。
5. 西楼:古代楼宇建筑形式之一,西边楼房。
6. 花自飘零水自流:指时光流逝,形象地表达事物自然发展规律。
7. 相思: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8. 闲愁:生活中产生的忧虑与烦恼。
9. 无计可消除:没有办法消除或减轻这种情感。
10. 眉头:眉头的皱纹,喻示忧愁苦恼的神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思念之情的词作,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写景为主,渲染出秋天的萧瑟气氛,为整首词奠定了一种伤感的基调。接下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则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展现出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心情。
紧接着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画面的转换,由人物的孤独转为对远方的期盼,雁群飞过天际,明月照亮高楼,更增添了一丝无尽的等待与盼望。
而后“花自飘零水自流”则是借物抒情,花与水各自飘零流淌,象征着两地相隔的主人公们难以相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即虽分居两地,但对彼此的思念之情却无法消减。
结尾“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名句,表达了主人公对这份思念之情无法释怀的痛苦。画面上眉头的舒展到紧皱,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心中的起伏变化,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至南宋初年,正值北宋灭亡、金军南侵之时。在这期间,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和苦难。
在时代的背景下,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动荡不安。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文人,她的诗词作品深受时代影响。在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