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喜雨

标题包含
和喜雨
溟蒙烟景似江臯,静赏何须郭外遨。 点点暗滋花气色,祁祁尽作麦脂膏。 洗开玳瑁湘妃竹,裛损烟脂阿母桃。 昨日君王倚栏看,东风吹湿赭黄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模糊的风景如同江河岸边,安静的欣赏无需到远处。 点点滴滴滋养着花朵的颜色,所有的养分都成为麦子的油脂和滋润。 洗净玳瑁和湘妃竹子,损伤了胭脂和阿母的桃子。 昨天君王靠在栏杆上观赏,东风吹湿了黄色的龙袍。
去完善
释义
1. "溟蒙":形容烟雾迷蒙的样子。 2. "江臯":水边的高地。这里指江边。 3. "静赏":安静的欣赏。 4. "何须":不需要。 5. "郭外":城郭之外。这里指郊外。 6. "暗滋":暗暗滋养。 7. "花气色":花朵的色泽。 8. "祁祁":众多的样子。 9. "麦脂膏":麦子上的油脂。这里指雨水滋润小麦。 10. "洗开":清洗开放。 11. "玳瑁":一种海龟,其甲壳可作装饰品。这里比喻竹子的叶子。 12. "湘妃竹":竹子的一种品种,传说舜死后,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在湘江边哭泣,泪水滴在竹子上,形成斑纹,因此得名。 13. "裛损":沾湿损坏。 14. "烟脂":胭脂,一种化妆品。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的颜色。 15. "阿母桃":桃子的一种品种,传说西王母的桃树结出的桃子被称为"阿母桃"。 16. "君王":皇帝。 17. "倚栏":靠在栏杆上。 18. "东风":春风。 19. "赭黄袍":皇帝的龙袍。赭黄色是一种接近黄色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开篇以“溟蒙烟景”形象地描绘出细雨蒙蒙的景象,如同置身于江边渡口,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接下来诗人写到,在欣赏如此美景时,无需到远方去寻找,只需静静地体会。接着,诗人以“花气色”和“麦脂膏”来形容春雨的滋养作用,形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来丰富诗的内涵。如“洗开玳瑁湘妃竹”中的“湘妃竹”指的是斑竹,相传为舜的两个妃子因思念舜而泪痕斑斑,这一句表达的是雨水洗净了竹子上的尘土,使斑纹更加鲜明。“裛损烟脂阿母桃”中,“阿母桃”是一种珍贵的桃树品种,诗人以此表现春雨对花的滋润作用。 最后,诗人提及“昨日君王倚栏看,东风吹湿赭黄袍”,暗示了皇帝也在欣赏这美好的景象,连他的龙袍都被春风吹湿了。这里表现出诗人对皇帝的敬意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有借皇帝之口赞美春雨之意。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春雨的美好以及其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昉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6-64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李昉作为唐朝的文人官员,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往甚密,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之情。 在贞观年间,唐朝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及时的大雨对于缓解旱情、恢复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李昉在此时创作的《和喜雨》正是表达了这种喜悦之情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诗中写道:“春雨贵如油,滋润万物生。喜见绿草长,感恩天地情。”生动地描绘了春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然恩赐的喜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