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清宪入蜀
上圣隆西眷,中朝报巨贤。
三刀重梦寐,四国赖蕃宣。
自昔方隅远,惟公惠泽偏。
弦歌初抚字,使节再聨翩。
召父深仁浃,文翁美化全。
南圗廻海浪,北极上星躔。
霖雨苏群物,卿云被八埏。
从容方论道,引避不居权。
忠驭何频叱,行帷义一褰。
漏天开雾雨,烧栈扫云烟。
玉垒山横雪,罗江水映緜。
闾阎瞻冕服,父老识旌旃。
清静尝能理,烦苛冀尽蠲。
销兵无吠警,含哺但安眠。
富庶宁加此,功名固有焉。
岂惟私蜀土,伫更秉陶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领导关注西部地区,朝廷嘉奖杰出的贤才。
三刀政策如同美梦般沉重,四海之内的百姓依赖朝廷的宣传教化。
自古以来,四方之地远离中央,只有您的恩惠普及各地。
音乐和诗歌刚在百姓中传播开来,您的使者在道路上翩翩起舞。
召回的官员把深深的仁爱带给人民,文化和教育改善了环境。
南方的海浪滚滚而来,北方的星空点缀着繁星。
您如同滋润大地的雨水,如同给大地带来祥瑞的彩云。
您在谈论治国之道时,表现出了宽容和谦逊的品质。
忠诚的马匹需要多次训斥,出行的帷幕也需要经常整理。
破除障碍就像驱散云雾,燃烧栈道就像扫清烟雾。
玉垒山的雪景如画,罗江的水波映衬着天际。
百姓看到了官服上的冠冕,老人们认识到了标志的旗帜。
我们期望减少繁琐的规章,让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消除战乱使人民不再惊慌,人们享受着美食安然入睡。
这样的富饶和安定并非偶然,而是有您的努力和功绩。
这不仅是对四川地区的关爱,更是对国家的治理和培养。
去完善
释义
1. "上圣隆西眷":上圣,指皇帝。隆西眷,意思是皇帝对西部的眷顾或关注。
2. "中朝报巨贤":中朝,指中央朝廷。报巨贤,意指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到朝廷。
3. "三刀重梦寐":三刀,指赵清宪的才能和抱负。重梦寐,意为赵清宪经常梦见自己成为朝廷的重臣。
4. "四国赖蕃宣":四国,这里泛指各个国家。赖蕃宣,依靠藩国的宣传和教化。
5. "自昔方隅远":自昔,从古代开始。方隅,地区,国家。远,遥远。
6. "惟公惠泽偏":惟公,指赵清宪。惠泽,恩泽。偏,广泛。
7. "弦歌初抚字":弦歌,用琴瑟等乐器伴奏的歌曲。抚字,爱护人民,治理百姓。
8. "使节再聨翩":使节,外交使者的代称。聨翩,飞翔的样子,形容使者四处奔波。
9. "召父深仁浃":召父,召信臣,西汉时期的官员,曾治理过南阳郡,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深仁浃,深入人心的仁爱。
10. "文翁美化全":文翁,文党,西汉时期的官员,曾任蜀郡太守,提倡教育,传播文化。美化全,全面改善社会风气。
11. "南圗廻海浪":南圗,指南方的海。廻海浪,指大海波涛汹涌。
12. "北极上星躔":北极,指北极星。上星躔,指天空中星星的运行轨迹。
13. "霖雨苏群物":霖雨,连绵不断的雨水。苏群物,指滋润万物。
14. "卿云被八埏":卿云,五彩祥云。被八埏,覆盖在八方大地之上。
15. "从容方论道":从容,淡定从容。论道,谈论治国之道。
16. "引避不居权":引避,主动避让。不居权,不接受权力。
17. "忠驭何频叱":忠驭,忠诚的驭手,比喻忠诚的臣子。何频叱,为什么多次受到斥责。
18. "行帷义一褰":行帷,出行的帐篷。义一褰,只因为一次恩情。
19. "漏天开雾雨":漏天,阴雨天气。开雾雨,指驱散云雾和雨水。
20. "烧栈扫云烟":烧栈,燃烧栈道上的草木。扫云烟,指清除烟尘和雾气。
21. "玉垒山横雪":玉垒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横雪,覆盖着白雪的山脉。
22. "罗江水映緜":罗江,即成都附近的洛水。映緜,映照出绵延不绝的景象。
23. "闾阎瞻冕服":闾阎,街坊巷陌。瞻冕服,看到穿着冕服的官员。
24. "父老识旌旃":父老,年老的百姓。识旌旃,认识军队的旗帜。
25. "清静尝能理":清静,指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尝能理,曾经可以治理好。
26. "烦苛冀尽蠲":烦苛,繁杂琐碎的事情。冀尽蠲,希望全部免除。
27. "销兵无吠警":销兵,消除战争。无吠警,没有战争的警报。
28. "含哺但安眠":含哺,口中含有食物,形容百姓的生活安逸。但安眠,只要安稳地生活。
29. "富庶宁加此":富庶,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宁加此,怎么可能比这更好。
30. "功名固有焉":功名,建功立业。固有焉,本来就有这样的成就。
31. "岂惟私蜀土":岂惟,难道只有。私蜀土,偏爱蜀地的土地和人民。
32. "伫更秉陶甄":伫更,期待更加。秉陶甄,掌握教育和教化的权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诗,用以颂扬赵清宪入蜀的功德和业绩。诗人通过对赵清宪的赞美,表现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心。
这首诗的开篇就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了赵清宪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的诗句则是对赵清宪工作的赞美,说他像召父和文翁那样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他品德的赞扬,认为他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赵清宪入蜀后的情景,包括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处理,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赵清宪的期许,希望他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赵清宪入蜀》是北宋著名文人范祖禹在公元1087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一时期,范祖禹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到成都任地方官职,他在这段时光里深入民间,体验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
在公元1087年,北宋王朝内部正面临着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王安石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导致政治斗争激烈;另一方面,北方的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威胁着国家的安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范祖禹的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他渴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但又深感无力回天。当他听闻好友赵清宪将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时,心情复杂,既为朋友感到高兴,又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
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范祖禹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赵清宪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许。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蜀地画卷,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