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一山

标题包含
一山
万机俱罢口门缄,唤作如如落二三。 拶得通身归峭壁,善财不到别峰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可湘,法号释可湘,俗名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阿梅。1867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诗人。 释可湘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后进入翰林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所有的琐事都已停止,开口闭口的功夫也消失无踪,这就是如如不动的境界,它看似简单却又难以达到。只有经历不断的磨难与挣扎,才能像山壁一样坚定不移,让自身通透通达。这时候,哪怕有求道之心的人也不能在别处寻找智慧了。
去完善
释义
1. "万机":形容各种繁杂的事物或事情。这里指作者抛却了生活中的纷繁事务。 2. "口门缄":指闭目不言。"口门"即"闭口",指不讲话;"缄"即封口,保持沉默。 3. "唤作如如落二三":此句较难解读。"如如"在佛教中指真实无妄的境界,这里可能暗含看破红尘的意味;"落二三"可能指那些不理解作者心境的人。整句意思是,有人把我这种心境称为"如如"境界,但我认为并不完全如此,总还有些不理解的声音。 4. "拶得通身归峭壁":"拶"意为逼迫,此处是作者自喻,把自己比喻成被迫进入绝境之人;"通身"是全身的意思;"峭壁"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处境艰难的环境。整句大意是,我全身心地陷入了困境,仿佛被推到了悬崖边。 5. "善财不到别峰参":"善财"是一个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他四处寻师访道;"别峰"指其它山峰或指别处。这句话可能表达的是,像善财这样的求道者也无法理解我的处境和想法,暗示无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境界,借用了山与禅的意象。诗人以“一山”为题,凸显了此诗的主题是超越世俗纷扰、达到心灵平静。通过描述寺院的静寂,表达了超脱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愿望。同时以禅宗“如如”的观念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宁静致远的境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山》是北宋诗人释可湘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时代,诗歌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释可湘(生卒年不详),字子湘,号晓云,福建福州人。他是一位僧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人生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诗中,他以一山为主题,表达了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僧侣诗人都成为了文学界的佼佼者。释可湘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欢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