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其二
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既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未透时难即且置,既透了因甚么却难。
放下笊篱虽得价,动他杓柄大无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偈:梵语“偈陀”的简称,意为“颂”,是佛经中的唱颂词,一般为四句或六句。
2. 释道昌:唐朝僧人,为慧能禅宗南宗第四代传人。
3. 祖师关:指禅宗六祖慧能所创的禅宗思想。
4. 笊篱:一种用来捞东西的工具,类似于漏网。
5. 动他杓柄:意思是搅乱别人的事。杓柄原意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此处用来比喻事情的关键部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三首 其二》是宋朝诗僧释道昌的一首表达禅宗顿悟意境的诗篇。通过诗歌,作者揭示了修行者在禅宗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以及达到顿悟后的心境。诗句中的“祖师关”指的是禅宗的境地,通过了这一境界就意味着已经领悟到了禅的真谛。
首句“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表达了修行者在尚未领悟禅宗真谛之前所要经历的诸多困难和考验。接下来的两句“既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则指出即使修行者突破了禅宗的境地,仍然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这表明了禅宗修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诗句“未透时难即且置,既透了因甚么却难”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已经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为何仍然会有诸多困难?这句话旨在引导读者思考修行的复杂性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和困境。
最后两句“放下笊篱虽得价,动他杓柄大无端”,形象地描述了修行者在顿悟之后仍需要面对许多问题。“笊篱”在禅宗中常用来比喻妄想、执着等阻碍修行的因素,而“杓柄”则象征力量或影响力。这两句意味着虽然修行者在禅宗道路上有所收获,但他们仍需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锻炼心性,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传达出禅宗修行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强调修行不仅是一个努力突破的阶段,更是一个不断探索、超越自我的过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三首 其二》是南宋时期诗人释道昌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末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国占据。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受到冲击,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诗人释道昌作为一位出家人,深感佛法的重要性,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传承。
此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人释道昌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出他的人生际遇。他曾云游四方,四处讲法,期间遭遇战乱流离,但他始终坚持信仰,弘扬佛法。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综上,《偈三首 其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一个动荡不安、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的时代。在此时期,诗人释道昌经历了战乱流离,但他始终坚持信仰,弘扬佛法。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传承,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