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游玩的兴致已尽,便欣然下山而去,又何必执着于等待那位隐士呢?

去完善
释义
兴尽:游兴已尽;之子:那个人,指隐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寻隐者不遇”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开篇描绘了隐者所居之地的险峻与简朴,“绝顶一茅茨”点明环境的孤高,“直上三十里”则凸显出探访的艰辛。随后,通过对“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隐者生活的清寂与超脱。
接着,诗人展开联想,“巾柴车”与“钓秋水”生动刻画了隐士可能的行踪,流露出对其洒脱自在生活的羡慕。而“差池不相见”一句,则将遗憾之情融入其中,同时又以“黾勉空仰止”表达对隐者的敬意。
下半部分转而描写山中的自然景色,“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清新雅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最后几句表明,尽管未能见到隐者,但诗人在山水之间已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领悟到清净之理。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体现了隐逸文化的魅力,也传达了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丘为在贞观年间曾任左武候仓曹参军、陕县主簿等职,后因年老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隐士朋友。这首诗就是在寻找一位西山隐者时不遇而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当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许多知识分子纷纷远离尘世,追求精神的超脱。在这样的背景下,丘为的诗中透露出一股恬淡超然的韵味,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与自然的亲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