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缨潭
山深地僻人稀到,安得沧浪孺子歌。
缨上本无尘可濯,莫将止水强扬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深处地理偏僻人烟稀少,如何聆听那沧浪歌声的小曲?帽子上本没有尘埃需要清洗,不需要将平静的水面强行激起波浪。
去完善
释义
《濯缨潭》:陈岩所作的《濯缨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1. 山深地僻人稀到:意思是这个地区山峦深远、地势偏僻,很少有人会来到这里。这里的“山深”表示山脉深入,“地僻”表示地理环境偏远;“人稀到”则表示这个地点游客稀少。
2. 安得沧浪孺子歌:这句用典,描述了古代一位名叫"孺子"的贤者在水边唱歌的故事。这里诗人借用这个故事表达了他渴望过上平静生活的心情。"安得"在此是虚词,用于引出下文。"沧浪"形容水声悠扬。
3. 缨上本无尘可濯:意指在溪水洗涤过的丝带上面并没有尘土可以清洗掉。这里的"缨"是指古代系在头上的冠饰。"无尘可濯"意味着干净无暇。
4. 莫将止水强扬波:这句诗句告诫人们不要强行掀起平静的水面。其中的"止水"代表平静的水域;"强扬波"表示强行扰乱水面。
去完善
赏析
《濯缨潭》是唐代诗人陈岩的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通过对濯缨潭的描绘,表达了隐居山林、超脱世俗的愿望。
首句“山深地僻人稀到”描述了濯缨潭所处的地理环境,山高林密,地处偏远,很少有人来到这里。这种幽静的环境为诗人提供了理想的隐居之地,也为其抒发感慨提供了背景。
次句“安得沧浪孺子歌”引用了《楚辞·渔父》中的典故。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古人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境界的向往。诗人以沧浪孺子的形象自喻,表现出他希望自己能像孺子一样,在濯缨潭畔唱出那首充满哲理的歌谣。
颔联“缨上本无尘可濯,莫将止水强扬波”是对濯缨潭的赞美。缨上的尘埃本是无法洗净的,诗人以此比喻世俗的烦恼是无法彻底消除的。“止水”则象征心灵的平静,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强求平静的水面掀起波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濯缨潭》是宋代诗人陈岩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尤其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善于观察生活、表达情感,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陈岩作为宋代的一位知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在创作这首《濯缨潭》时,陈岩可能正置身于一片美丽的山水之中,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赞美自然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陈岩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仕途上并无显赫的成就,这使他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此外,宋朝时期的文人墨客通常崇尚隐逸生活,认为远离世俗纷扰才能追求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种思想观念也对陈岩产生了影响,使得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