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相公寨基
苦雾腥云染寇锋,万家乡井雉罹罿。
山前堆满纵横骨,换得将军不战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阴暗的浓雾和血腥的云层沾染了敌军的刀尖,无数乡民家园被侵略者破坏。山前堆积着纵横交错的尸骨,换来的是将领未能建立功勋的事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苦雾腥云:形容战争氛围恶劣,充满血腥。
2. 染寇锋:沾染上敌人的兵器。
3. 万家:千家万户,指众多的百姓。
4. 乡井:家乡,乡村。
5. 雉罹罿:比喻陷入困境的百姓。
6. 山前:指战场附近。
7. 堆满:形容尸体堆积如山。
8. 纵横骨:指死者的尸骨。
9. 换得:通过战斗换取。
10. 不战功:没有军功的战士。
去完善
赏析
首句“苦雾腥云染寇锋”描绘出战场的恶劣环境,以“苦雾”和“腥云”这种视觉与嗅觉的感官刺激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同时,“染寇锋”一词暗示着敌人的威胁近在咫尺,令人感受到战争的氛围。
第二句“万家乡井雉罹罿”则借用了寓言故事,通过“家乡井”象征百姓的生活场所,而“雉罹罿”则是借用了东汉时期关于猎人和猎物的寓言故事,寓意着无辜百姓成了战乱中的牺牲品,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第三句“山前堆满纵横骨”是对战争惨烈场面的具体描绘,“山前”代表战场,“纵横骨”象征着战死的士兵,这一句将战争的残酷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一句“换得将军不战功”则是反讽的手法,讽刺了那些为了争功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将领们。通过对比战争的惨烈和将军的无动于衷,揭示了统治者的冷漠无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相公寨基》是一首描绘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壮丽景象的诗作。这首诗歌大约创作于唐代,距今已有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创作这首诗时,诗人陈岩可能受到了唐朝时期战乱频繁的影响,对军事防御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辽阔,边境地区时常受到外敌侵扰。为了保卫国家和百姓的安全,朝廷会在边疆设立军事要塞,任命将帅驻守。这些要塞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也是稳定边疆局势的关键所在。刘相公作为唐朝的一位将领,负责修建和管理这些军事要塞。他在任期间,积极修建寨基,加强边疆防线,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岩在诗中赞美了刘相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为国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敬佩之情。这首诗通过描述刘相公寨基的宏伟壮观,展现了唐朝边疆地区的繁荣与安定。虽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但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唐朝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建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