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广福寺

标题包含
广福寺
五百年来贝叶光,劫灰难泯壁中藏。 山僧要广人间福,长日工夫一炷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百年过去了,佛经的光辉仍然照耀着大地,虽然经历了浩劫,但墙壁中的经文依然保存完好。山里的僧人为了让人间的福祉更加广泛,他们每天都在佛前燃起一炷香,祈求平安与吉祥。
去完善
释义
1. 广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南部广福村,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明洪武初重建。 2. 五百年:指从广福寺创建距今的时间。贝叶光:比喻佛法之光,因为佛教经典最初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故称“贝叶”。 3. 劫灰:佛教术语,又称“劫烬”,喻指经过大灾劫后留下的痕迹。这里的“劫灰”指的是历史上的战祸或自然灾害对寺庙造成的破坏。 4. 壁中藏:形容寺庙在灾难过后得以保存下来,部分建筑隐藏在墙壁之中。 5. 山僧:居住在山林中的僧人。这里代指广福寺的僧众。 6. 人间福:祈求民众福祉,希望民众幸福平安。 7. 长日:漫长的岁月。 8. 一炷香:燃起的一炷香火,借指僧人们每日礼佛的虔诚行为。
去完善
赏析
《广福寺》陈岩 这首诗以广福寺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和寺庙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诗人通过对广福寺的历史、建筑和宗教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人间传播福祉的精神内涵。 首先,“五百年来贝叶光”一句,描述了广福寺的悠久历史和佛教传承。“贝叶光”指佛教经典,这里强调了广福寺五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积淀。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寺庙历史的感慨。 接下来,“劫灰难泯壁中藏”一句,通过对广福寺遭受劫难后的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佛教信仰的坚韧和不灭。“劫灰”指火灾后的残迹,这里暗示了广福寺曾经遭受过的磨难。然而,尽管经历了劫难,寺庙依然屹立在壁中,成为人们信仰的象征。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信念和对寺庙文化的赞美。 最后,“山僧要广人间福,长日工夫一炷香”两句,揭示了广福寺的使命和责任。诗人通过描述山僧日常修行的画面,强调了广福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为传播人间福祉所做的努力。这里的“一炷香”象征着僧人的虔诚修行,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徒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 总的来说,陈岩的这首《广福寺》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广福寺的历史、文化和信仰。诗人通过对寺庙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寺庙和尚崇高精神品质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广福寺》是宋代诗人陈岩创作的一首描绘广福寺美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末元初,即公元1271年至1368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蒙古帝国崛起并逐渐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陈岩所在的南宋政权灭亡,但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期,陈岩的个人生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随着蒙古铁骑的入侵,他的家乡遭受了战乱之苦,家人和亲朋好友相继离去,使他深感悲痛。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用笔墨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感悟。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复杂的。元朝的统治者虽然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对文化的发展并未完全禁止。因此,陈岩在这个时期仍然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广福寺》这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广福寺的美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诗人,他用笔墨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