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匏城

标题包含
黄匏城
草色浓于野烧烟,春风吹面午阴天。 长江摇荡游人眼,兴在悠悠一雁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色比野外焚烧后的烟雾还要浓烈,春风拂面时正值午后阴天。长江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而我兴致勃勃地看着天边悠然飞翔的一只大雁。
去完善
释义
草色:指青草的颜色。 野烧烟:田野上焚烧杂草产生的烟雾。 春风:春天的风。 吹面:吹拂在脸上。 午阴天:正午时分天空阴暗。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 摇荡:摇曳动荡。 游人:游览的人。 眼:视线。 兴:兴致、兴趣。 悠悠:漫长而遥远的。 一雁:一只大雁。
去完善
赏析
《黄匏城》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游人的心情。首句“草色浓于野烧烟”描述了春草的生机盎然,色彩浓郁,远胜郊野的烟雾。次句“春风吹面午阴天”则形象地传达了春日午后微风拂面的舒适感,同时暗示出天气的转变。第三句“长江摇荡游人眼”借长江的波涛汹涌表现了游人目之所及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而尾句“兴在悠悠一雁边”则以悠然自得的一只大雁为线索,寓情于景,点出了诗人悠哉游哉的心情。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匏城》是宋朝诗人陈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陈岩在秋夜登临黄匏城的所见所思。陈岩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他身为文人,深感责任重大。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公元12世纪中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局势风雨飘摇。陈岩作为一名忠诚的士人,关注民生,体察百姓之苦。他眼见国家动荡不安,民生艰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选择了黄匏城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载体。 黄匏城是南宋时期的军事要塞,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陈岩在此地驻足停留,目睹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荒凉,不禁心生感慨。他在诗中描述了黄匏城的夜景:“山鸟叫晴频送响,海潮通夜不知疲。”生动地展现了黄匏城独特的地理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