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腊月五日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庚子腊月五日》: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题目中的“庚子”指唐朝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腊月五日”指的是该年的农历腊月初五。
1.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这句意思是,朝廷的宫殿着火,整个城市的戒备变得紧张,夜晚时有沙尘扬起。复道,这里指宫殿之间的空中走廊。朝延,即朝廷。严城,指戒备森严的城市。
2.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骅骝,一种骏马,用来比喻有才之人。这句表示有才华的人都思念故居,而鹦鹉则失去了它们的主人。
3.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禁漏,指宫中的计时工具。这句表示虽然宫中照常报时,但是实际上已经混乱不堪。妖星,古人认为不正常的星象会带来灾难。不振辰,指这种异常的天象无法提振士气。
4.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这句表示希望皇帝能回到京城,重新看到繁荣的景象。万乘,指皇帝的统治范围。玉京春,形容京城春天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庚子腊月五日》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首联“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描述的是战火的蔓延和战争的紧张氛围。诗人以朝延的火灾和城市的飞尘为象征,表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与不安。颔联“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则是通过动物的象征手法,描绘出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亲人离散的情景。骅骝失去自己的家园,鹦鹉也失去了它的主人——这象征着人们在战乱中失去了安定的生活。颈联“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氛围。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中,人们无法分辨时间的流逝,只能听到禁漏之声;同时,妖星的出现预示着灾难的来临。尾联“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表达了诗人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得以恢复安宁的愿望。他期待着君王能够回到京城,重见繁荣的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庚子腊月五日》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所作。这首诗作于公元880年,此时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司空图身居高位,但因不满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而辞官归隐故里。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切感受到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对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感到无奈和悲哀。这首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