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行送别福建参议李著作器之
我来石渠五十六,双鬓如蓬腰未曲。
岂为健笔有徐庾,自数来时六十五。
谁解辛苦续子虚,长安有客四十余。
已成老翁不肯去,青藜当户夜读书。
东观丈人起遐想,无为岁月空踟蹰。
去作诸侯老宾客,可无绿水兼红蕖。
我家东下才百里,钓螺一曲清无滓。
草堂为筑荔枝斜,濯锦江头有如是。
子思子方道为尊,南国佳人如秋云。
不知公侯有朱箔,要问常州李著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年逾五十,双鬓已白而腰不弯。
并非因我有支如徐、庾般的大笔,而是已经活了六十五个春秋。
谁能理解在子虚乌有的世界中辛勤耕耘的辛酸?长安有位年过四十的朋友。
如今他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仍不愿离去,倚靠青藜门在夜色中研读诗书。
身处东观的高人们也会遐想,惋惜时光在无为之中的流逝。
此君若到诸侯之地成为年长的宾客,身边岂能没有绿叶与红花为伴?
离我家向东不过百里之地,有一片清澈无污的钓螺水面。
在草堂之中构筑的是荔枝婆娑的美景,一如濯锦江头的景致。
子思、子方他们所推崇的,是尊贵之道。南方佳丽如同秋天里漂浮的云朵一般美丽。
对王公贵族们华丽的红色帘幕一无所知,只能向常州的李著作请教了。
去完善
释义
1.石渠:代指四川之地;
2.双鬓如蓬:形容头发杂乱,年龄大而未仕;
3.腰未曲:表示作者挺直腰杆;
4.健笔:写作技巧高超;
5.徐庾:南朝著名文士,此处用来赞美作者的文学素养;
6.子虚:西汉司马相如的赋名,借指长篇巨制;
7.长安:唐朝首都,这里用来泛指繁华的城市;
8.青藜:古代学者常手持的照明工具,象征读书;
9.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此处指东观的长官;
10.东观:汉代的国家图书馆;
11.丈人起遐想:丈人对远方的景仰和思念;
12.无为岁月:闲暇的时光;
13.踌躇:徘徊犹豫;
14.诸侯:地方长官;
15.青溪:指南宋都城临安的一条河流;
16.钓螺一曲:指钓鱼的江湾;
17.草堂:简陋的住所;
18.荔枝:四川省的一种特产水果;
19.濯锦:四川省成都市一带的地名;
20.朱箔:红色的帘幕;
21.子思子:孟子的弟子;
22.道为尊:以道德为重;
23.南国佳人:南方的美女;
24.秋云:秋天的云彩,象征美女的飘逸之美;
25.公侯:王公贵族;
26.要:询问;
27.常州: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石渠行送别福建参议李著作器之”,是南宋诗人林光朝送给即将离开的朋友李器之的一首诗。诗中作者以自己年迈仍坚持学业的毅力勉励对方,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学问和自然的深深热爱。下面是对本诗的鉴赏:
1. “我来石渠五十六,双鬓如蓬腰未曲。”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现状,表明他年纪虽大但精神依然饱满。以满头白发、挺拔的身姿来形容自己,展示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2. “岂为健笔有徐庾,自数来时六十五。”这里诗人借用了徐庾的典故,表示自己并非仅仅因为文采出众而被世人所知,而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赢得声誉。
3. “谁解辛苦续子虚,长安有客四十余。”这里诗人以“续子虚”暗喻写作论文的艰辛过程,表现出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
4. “已成老翁不肯去,青藜当户夜读书。”这两句以年迈的学者为典型形象,体现了诗人勤勉治学的态度。在夜晚的灯光下,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表达出对学术的热爱。
5. “东观丈人起遐想,无为岁月空踟蹰。”这里的“东观丈人”指的是诗人自己,表明他以长者的身份向朋友提出劝诫。意为在人生中要有目标,不可虚度光阴。
6. “去作诸侯老宾客,可无绿水兼红蕖。”这句用“绿水”和“红蕖”表现美好的自然风光,诗人祝愿李器之将来能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文人墨客,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7. “我家东下才百里,钓螺一曲清无滓。”这两句以诗人的家乡为背景,营造出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表达自己向往安宁的生活,希望与友人共享这份恬静美好。
8. “草堂为筑荔枝斜,濯锦江头有如是。”诗句勾勒出一幅画面:诗人与李器之在树影婆娑的荔枝树下相聚,共同品味生活的惬意。此处的“濯锦江头”象征着成都的美丽风光。
9. “子思子方道为尊,南国佳人如秋云。”诗人借用古人子思子的典故,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以“南国佳人如秋云”来表达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易逝,呼吁珍惜眼前。
10. “不知公侯有朱箔,要问常州李著作。”最后两句是诗人在提醒李器之要关注民生问题,寻求真理与正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以及自己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勤学励志、寄情山水、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石渠行送别福建参议李著作器之》是宋朝诗人林光朝的作品,创作于北宋年间。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一个动荡而又充满机遇的时代。封建社会渐趋没落,科举制度使得文人阶层崛起,成为士族社会的主体。林光朝作为一位有才学的知识分子,曾在福建任职地方官员,并与福建参议李著作器之有着深厚的交情。
诗中所述的石渠指的是石渠书院,始建于唐朝,为闽北地区重要的学术机构。北宋时期,石渠书院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怀、交流思想的圣地。诗人以石渠为背景,将李著作器之别离去福建任参议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离别的感慨。
在林光朝所处的时代,由于北宋王朝内外矛盾加剧,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壮大。尽管如此,文化教育事业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渠书院作为这一时期的学术重镇,吸引了众多才子云集于此,共同为传承文化、发扬学术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