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昭应沈少府

标题包含
赠昭应沈少府
行宫接县判云泉,袍色虽青骨且仙。 鄠杜忆过梨栗墅,潇湘曾棹雪霜天。 华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锁钓船。 东送西迎终几考,新诗觅得两三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县治宫殿毗邻云雾环绕的泉水之地,虽然官员的袍子是青色,但他们却拥有超凡的气质。记得在那座古老的鄠杜别墅品尝过美味的梨和栗子,也曾在潇湘地区领略过冰雪茫茫的天色。与华山的僧侣告别时,留下了那只珍贵的茶具;在渭水河畔,人们用铁链锁住那些钓鱼的船只。无论是迎接还是送别,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只能在新作的诗篇中寻找些许慰藉。
去完善
释义
1. 昭应:唐朝时期的昭应县,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境内。 2. 少府:官名,主要负责县衙的行政事务。这里指昭应县的县尉。 3. 行宫: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宫殿,这里是比喻昭应县的地理位置重要。 4. 县判:县衙的政务处理工作。 5. 云泉:云中山谷中的泉水,这里形容昭应县环境优美,有山有水。 6. 袍色虽青骨且仙:袍色指县尉的服装颜色,青代表清正廉洁;骨且仙表示县尉的精神风貌超凡脱俗。 7. 鄠杜:鄠县和杜陵,分别是唐朝时期长安城附近的两个县,这里用来代指长安城。 8. 梨栗墅:梨和栗都是当时长安地区的特产,这里用来描绘鄠杜地区的田园风光。 9. 潇湘:湖南省的主要河流,这里用来形容江河湖泊的景色。 10. 华山僧别留茶鼎:描述在华山上与僧人分别时,僧人留下茶具以示纪念。 11. 渭水:流经陕西省的一条主要河流,这里用来描绘河岸的风光。 12. 东送西迎:指县尉日常接待来访者的公务活动。 13. 终几考:经过多次考核和选拔。 14. 新诗觅得两三联:诗人通过县尉的日常公务活动,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两三联优美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写给昭应沈少府的。诗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描绘了沈少府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展示了他的人文素养和诗歌才华。 首联“行宫接县判云泉,袍色虽青骨且仙”描绘了沈少府在行宫附近的县城担任职务,尽管他的官袍颜色为青色,但他的气质和风采却如同仙人一般超尘脱俗。这表达了诗人对沈少府的敬仰之情。 颔联“鄠杜忆过梨栗墅,潇湘曾棹雪霜天”回忆了沈少府在鄠杜地区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以及在潇湘地区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这里展示了沈少府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热情。 颈联“华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锁钓船”描述了沈少府与华山的僧侣告别时留下的茶鼎,以及他在渭水边垂钓时所表现出的悠然自得的心态。这体现了沈少府与僧人、渔人的深厚友谊,也暗示了他的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尾联“东送西迎终几考,新诗觅得两三联”表达了诗人对沈少府奔波劳碌的同情和对他的诗歌成就的赞美。诗人认为,沈少府在东西奔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他仍然能创作出令人叹服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昭应沈少府》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59年)。在创作这首诗时,李洞正处于他人生的失意阶段。当时,他为了追求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这种不得志的境遇使他对现实产生了不满和批判。 这个时期,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对现实感到失望,纷纷转向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李洞本人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诗作中也充满了禅意。 在这首诗中,李洞通过对昭应沈少府的赞誉,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他用“读书破万卷”来形容沈少府的学识渊博,用“一鹗冲天志”来赞美他的凌云壮志。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沈少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