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杏花吹,梅花过,时节又春半。
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
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
忍重见。
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
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拂面,杏花开过,桃花初放,时光已过了一半的春天。
阳光透过竹帘,洒在宁静的小院子里。回想当年月色下的秋千,曾一同吟咏,微醉中欣赏着如玉的美人和那圆润的歌喉。如今不愿再见到那时的情景。
那些用金色颜料书写的题诗,和那画有和合欢乐的团扇都已成为过去。那个年轻的少年已老去,遥远的天空中没有他的伴侣。多少次望着窗外的黄莺,看着夕阳落下,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无奈柳树枝条遮挡住了我的忧伤。
去完善
释义
《祝英台近》是南宋词人李彭老创作的一首咏史词。以下是对该词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杏花吹,梅花过,时节又春半:此处的“杏花”和“梅花”都是指春天的花朵,用来描绘春天来临的景象。其中,“春半”是指春季的一半,即春分。
2. 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这句描述了庭院里的景象,飞梭指的是窗帘的影子随风飘动,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穿梭;轻阴则是形容天空稍微有点阴暗。
3. 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这几句通过回忆昔日场景来抒发怀旧之情。月底秋千是指在月光下荡秋千的场景;吟香醉玉则形容过去的欢乐时光;歌珠一串则是比喻歌声如珍珠般动听。
4. 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这两句分别描写了合欢扇的两个特点。描金小字表示扇子上用金色描绘的文字;生绡则是指制作扇子的材料,是一种轻薄的丝绸。
5. 老刘郎,天远玉箫伴:刘郎是南唐词人刘禹锡的代称,这里用来表示自己年迈。玉箫伴则是指美好的音乐陪伴。
6. 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这几句描绘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莺外斜阳是说在黄莺啼鸣声中夕阳西下;阑干倚遍则表示词人多次凭栏远望;杨柳遮愁不断则意味着柳絮纷飞,似在遮掩词人的忧愁。
去完善
赏析
《祝英台近》这首词以春天的美好为背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与对比,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怀旧情感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在诗人眼中,春天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杏花的绽放、梅花的飘零,以及月夜下荡秋千的情景,都充满了诗意和生活情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美好的回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曾经的欢声笑语也不再清晰。
上片通过对杏花、梅花的描绘,引出了春半的景象,接着通过“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两句,展示了小庭院中春天的气氛。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过去欢乐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下片中,诗人通过描述“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进一步表达了怀旧之情。而“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则意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已不再,留给诗人的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和遗憾。结尾处的“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则是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杨柳依依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哀愁。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是南宋词人李彭老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0年至1200年间,即南宋淳熙年间至庆元年间。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经济文化相对繁荣,但也面临着金国压迫的危机。
在这个时期,李彭老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的作品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柔美和哀愁。他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曾在临安(今杭州)为官,后辞官归隐。他的词作受到了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影响,但在风格上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在《祝英台近》一词中,李彭老以祝英台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思。这种哀思既有对爱情的渴望,也有对时代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