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紫竹
疎篱短栅外钩联,聚立龙孙已嶷然。
向日斧斤几不赦,而今苗裔尚能全。
少时秀色青珉润,岁晚英标紫玉坚。
借与风烟扶直气,稍加岁月定参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稀疏的篱笆和短小的栅栏外面,紧密相连的嫩竹已经挺立。
曾经那明亮的斧头几乎无法饶恕它们的存在,但现在这些嫩竹的后代仍然能够完整的生长。
年轻时的竹子翠绿且滋润,到了晚年则变得像紫色玉石一样坚实。
借着风和烟的支持,它们挺直了身躯,随着时间的增长,一定会茁壮地成长。
去完善
释义
1. 疏篱:稀疏的竹篱,这里用来指代庭院外的景色。
2. 短栅:低矮的栅栏。
3. 外钩联:形容竹子向外延伸,紧密相连的样子。
4. 龙孙:笋的别称,这里是说新生的竹子已经茁壮成长。
5. 嶷然:直立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竹笋的生长状态。
6. 向日:向着阳光的方向,这里用来形容竹笋向阳生长的情景。
7. 斧斤:斧头,这里用来比喻对竹子的砍伐行为。
8. 不赦:不可原谅,这里用来强调砍伐竹子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9. 苗裔:后代,这里用来指代新生的小竹子。
10. 能全:能够保全,这里用来描述小竹子在主人的保护下得以生存。
11. 少时:小时候,这里用来形容竹子年轻时的样子。
12. 秀色:美丽的景色,这里用来形容竹子年轻时的翠绿。
13. 青珉润:青色如玉般润泽,这里用来描绘竹子年轻时的颜色和光泽。
14. 岁晚:老年,这里用来形容竹子老年的状态。
15. 英标:杰出的品质,这里用来形容竹子老年时的坚韧和刚毅。
16. 紫玉坚:紫色如玉般的坚硬,这里用来描绘竹子老年时的颜色和质地。
17. 借与:借助,这里用来表示竹子借助风力生长得更加挺拔。
18. 风烟:风中的烟雾,这里用来形容风吹过竹林的景象。
19. 直气:挺直的气概,这里用来形容竹子在风中依然保持直立的姿态。
20. 稍加:稍微增加,这里用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竹子将会更加高大。
21. 定参天:确定会长高到接触天空的程度,这里用来描述竹子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窗外紫竹》是宋代诗人王炎创作的一首描绘竹子生长景象的诗歌。首联描述了紫竹的生长环境,在疏篱短栅的外围,它们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片竹林。颔联则通过对比往昔和现今的状况,突显了紫竹顽强的生命力。昔日曾遭受斧斤砍伐的竹子,现在依然繁衍不息。颈联描绘了紫竹的色彩和质感,它青春时如同翠润的青石,老迈时又如紫色玉石般坚硬。尾联则是作者寄予紫竹的期望,希望它能借助自然的力量茁壮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参天耸立。
整首诗以竹子的形象为依托,展现了其生命的顽强、岁月的沧桑以及未来的期许。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歌也提醒我们要珍视并保护自然资源,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窗外紫竹》是南宋诗人王炎的一首描绘紫竹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王炎的个人生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他一生辗转各地,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并在南宋朝廷中担任文官。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在这首诗中,他以紫竹为题材,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窗外紫竹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歌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这种情感在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社会风气也相对和谐,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使得诗人有机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