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虿
事小不可忽,议或戒蜂虿。
蜂虿之中人,始意脱己害。
人兮怒一蠚,为报速睚眦。
白昼擿危巢,夜烛穷纤介。
必获而后已,立死以为快。
彼诚畜微毒,谓己有所赖。
失于小不忍,而自取糜坏。
吁嗟阴巧徒,毒万蜂虿大。
包潜中善良,断腕未足骇。
小或一身危,甚则家族逮。
渊微如鬼神,无隙可漏败。
君子被戕贼,守道不为怪。
有时丑迹露,事或无可奈。
一旦吾道行,乃置之度外。
使其自愧缩,似不容覆载。
非力不足较,顾有盛德在。
阴巧既常幸,蜂虿胡不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事情虽小也不可忽视,议论时或许会提及蜜蜂和黄蜂。这些黄蜂和小蜜蜂如果蜇伤人类,初始只是出于自我保护。人们因为一次蛰伤而愤怒,会迅速产生报复心理。白天捣破它们的蜂巢,夜晚用灯寻找并消灭它们。一定要取得胜利才罢休,即使立刻死去也会觉得痛快。这些小昆虫确实带有一些毒性,但自认为有所依赖。因小事不忍耐,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唉,这些阴险狡猾之徒,比无数的黄蜂和蜜蜂还要恶毒。它们将毒刺隐藏在内心,即使切断手腕也不足以令人恐惧。有时可能会危及一个人的生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家族的灾难。这种隐秘的手段如同鬼神般难以捉摸,几乎没有漏洞可以失败。正直之人如果受到侵害,坚守原则不应视为怪事。有时丑陋的事实会暴露出来,让人无可奈何。但是,一旦我们的道理得以实现,就应将其置于度外。让那些害人者自己感到惭愧,似乎再也无法在这世上立足。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力量不足以对抗他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高尚的品质。既然阴险狡诈之人常常得到幸运眷顾,那为什么蜜蜂和黄蜂就不能得到宽恕呢?
去完善
释义
《蜂虿》:这是一首讲述事物微小但不容忽视的诗歌。蜂虿是一种昆虫,这里用来比喻微小的事物。
1. “事小不可忽,议或戒蜂虿。” :这句是说,即使是小事也不能忽视,要像预防蜂虿一样注意。
2. “蜂虿之中人,始意脱己害。” :一旦被蜂虿蜇伤,就会摆脱自己的危害。
3. “人兮怒一蠚,为报速睚眦。” :人被蜇后会立刻愤怒,想迅速报复。
4. “白昼擿危巢,夜烛穷纤介。” :白天寻找蜂巢,晚上点灯查找线索。
5. “必获而后已,立死以为快。” :一定要抓到蜂虿才会停止,而且看到它死会感到快乐。
6. “彼诚畜微毒,谓己有所赖。” :蜂虿确实有小毒,但它认为自己能依靠这个保护自己。
7. “失于小不忍,而自取糜坏。” :如果不小心被蜂虿蜇伤,那就是自己招来的灾难。
8. “吁嗟阴巧徒,毒万蜂虿大。” :感叹那些暗地里使坏的人,他们的恶毒比蜂虿更严重。
9. “包潜中善良,断腕未足骇。” :他们往往隐藏起来伤害善良的人,即使付出沉重的代价也不足以让人害怕。
10. “小或一身危,甚则家族逮。” :这些人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危险,甚至危及整个家族。
11. “渊微如鬼神,无隙可漏败。” :他们的手段非常隐蔽,几乎没有破绽。
12. “君子被戕贼,守道不为怪。” :君子遭受陷害,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因此感到奇怪。
13. “有时丑迹露,事或无可奈。” :有时候这些人的丑行暴露出来,但也可能无法受到惩罚。
14. “一旦吾道行,乃置之度外。” :当我们的道理得到实行时,就把这些恶人置于度外,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15. “使其自愧缩,似不容覆载。” :让他们自己羞愧难当,好像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16. “非力不足较,顾有盛德在。” :这不是因为力量不足而无法对抗,而是因为我们有高尚的品质。
17. “阴巧既常幸,蜂虿胡不贷。” :那些暗地里使坏的人总是得意洋洋,为什么蜂虿就不放过我们呢?
去完善
赏析
《蜂虿》是宋代文人韩琦的一首寓言诗。全诗通过描绘“蜂虿”这一昆虫,揭示了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并表达了诗人坚守道德原则,不畏权谋的智慧和勇气。
开篇,诗人以议论的方式引出了蜂虿这种生物。紧接着,他描述了蜂虿的攻击行为:它刺伤人时,原本只是想摆脱自身的危险。然而,人们一旦被螫伤,就会迅速反击,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去捣毁它们的巢穴。这表明人们在面对恶意时,往往会失去理智,采取过激的行动。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人性中的嫉妒、报复心理。那些心怀叵测的人,虽然知道自己的阴谋会受到惩罚,但仍然冒险为之,最终却自食其果。诗人以此警示人们要克制自己的冲动,避免因小事而引发更大的祸端。
此外,诗人还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人。他们或许能暂时得逞,但最终会因自己的险恶行径而遭报应。而那些坚守正道的人,即使遭遇陷害,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
最后,诗人强调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观点。他认为,那些作恶之人总会受到惩罚,而正直之士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蜂虿的描绘,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道德坚守的信念和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蜂虿》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9年,正值宋仁宗时期。此时韩琦任尚书省右司谏,负责向皇帝进谏朝政得失,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切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韩琦与王安石的改革派、司马光的保守派在政治上展开了激烈交锋。他主张稳健的改革,认为国家应遵循“先王之道”,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指导。这一观点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深沉凝练的诗风。
此外,当时北宋政权内外交困,面临着辽、西夏等外敌侵扰。韩琦作为朝廷重臣,积极献策,参与抗击外侮,同时也关注民生疾苦。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