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序(感怀)
匆匆何须惊觉,唤草庐人起。算成败利钝,非臣逆睹,至死后已。又何似、采桑八百,看蚕夜织小窗里。漫二升自苦,教人吊卧龙里。
别有佳人,追桃恨李。拥凝香绣被。争知道、壮士悲歌,萧萧正度寒水。问荆卿、田横古墓,更谁载酒为君酹。过霜桥落月,老人不见遗履。
置之勿道,逝者如斯,甚矣衰久矣。君其为吾归计,为耕计。但问某所泉甘,何乡鱼美。此生不愿多才艺。功名马上兜鍪出,莫书生、误尽了人间事。昔年种柳江潭,攀枝折条,噫嘻树犹如此。
登高一笑,把菊东篱,且复聊尔耳。试回首、龙山路断,走马台荒,渭水秋风,沙河夜市。休休莫莫,毋多酌我,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此时对影成三,呼娥起舞,为何人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飞逝,何必惊慌,唤醒那草庐中的人。成功与失败,无法预知,直至死去方休。又有谁能像在蚕茧纺织的小屋里辛勤劳作呢?苦中作乐,反而引人同情。
还有佳人在侧,追花逐叶,度过美好时光。又谁知,勇士高歌,寒风凛冽。试问荆轲、田横的坟墓,有谁会在那里为你举杯默哀?走过霜桥,月已落下,老人已无遗痕。
无需计较,时光流逝,人生已然衰颓。你为我考虑未来的生计,为耕种而做准备。只关心哪里泉水甘甜,何处鱼肥鲜美。这一生不需要拥有过多的才能技艺。功名要在沙场上建立,而不是让书生耽误人间事。曾年栽种的柳树如今依然繁茂,那时我们一同攀摘枝条,现在树都长这么大了。
登高远望,把酒东篱,这不过是暂时解忧的方式。试着回顾,曾经的辉煌都已破败不堪。渭水的秋风吹拂,沙河的夜市热闹。不要过于忧伤,也不要劝我喝酒。我最欢喜的高歌一曲,只要这首歌不是怪腔怪调就行。此刻只有我们三人对影成双,呼唤嫦娥起舞,只为求得他人喜悦。

去完善
释义
1. 草庐:指诸葛亮所在的南阳隆中故居。
2. 采桑八百:传说采桑妇预知天下事,这里借喻民间智慧。
3. 壮士悲歌:借用燕丹子的典故,表示英雄豪杰的悲壮故事。
4. 荆卿、田横:分别指荆轲和田横,都是古代烈士,这里代指历代英烈。
5. 落月霜桥:形容环境萧瑟,与“寒水”相对。
6. 生者为死者扫墓,诗人感叹没有人悼念这些英灵。
7. 置之勿道:不要理会身后事,古人重视身后之名,这里是反讽。
8. 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篇,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9. “昔年种柳江潭,攀枝折条,噫嘻树犹如此”:
- 江潭:屈原《离骚》中有“江潭东流水,可以濯我缨”,代表诗人的清高孤洁。
- 攀枝折条:化用苏轼《临江仙·寒食夜》中的诗句。
- 噫嘻树犹如此:感叹光阴荏苒,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0. 龙山路断:唐朝李贺《致酒行》有“王霸雄图,空遣白马戍梁州;广陵散绝,断肠声在荔枝楼”句,感叹英雄伟业已成过去。
11. 走马台荒:化用唐代张祜的诗句“春风吹破琉璃瓦,残月归时酒半消。舞榭歌台天尽头,故宫芳草绿萧条”,描绘过去的繁华景象如今已经破败。
12. 渭水秋风:战国时期的郑国隐士关尹喜是道家文化的象征,据说他在秦国入关时写了一篇赞美玄风的文章。
13. 沙河夜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处繁盛地区,常常出现在宋代诗词之中,以描绘盛世的景象。
14. 呼娥起舞:化用李商隐《嫦娥》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暗示自己心中的孤独。

去完善
赏析
《莺啼序·感怀》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感怀之作,以感慨历史的兴衰及个人的命运为主旨。
词的上阕描述了作者遭受现实打击而反思自身的情境。"匆匆何须惊觉,唤草庐人起。"这是作者在召唤自己的内心,面对成败得失,不再消极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又何似、采桑八百,看蚕夜织小窗里。"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古人一样勤奋劳作,不问世事。同时,"教人吊卧龙里"则表现出作者不甘寂寞,向往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
词的中阕通过借用典故来展示作者的壮志与豪情。"问荆卿、田横古墓,更谁载酒为君酹。"这里引用了荆轲刺秦和王莽篡位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悲哀和感叹。紧接着,"过霜桥落月,老人不见遗履。"描绘了一幅苍茫的画面,表达出作者身处困境时的无奈。
词的下阕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态度。"置之勿道,逝者如斯,甚矣衰久矣。"这里的"逝者如斯"是对时间的感悟,"甚矣衰久矣"则是表示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然而,"此生不愿多才艺。功名马上兜鍪出,莫书生、误尽了人间事。"又体现了作者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认为读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最后,"登高一笑,把菊东篱,且复聊尔耳。"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即使现实残酷,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结尾的"此时对影成三,呼娥起舞,为何人喜。"更是将这种乐观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困难,要与心中的理想结伴前行,无谓他人的看法。
总之,刘辰翁的《莺啼序·感怀》借古讽今,以豪放激荡的笔调抒发感慨,展示了其高尚的气节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莺啼序(感怀)》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长调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感慨。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大约在公元1265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南宋政权逐渐衰落,金兵不断侵犯边境,国家危机四伏。
刘辰翁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曾担任吏部侍郎等官职。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莺啼序(感怀)》创作期间,刘辰翁正逢人生低谷,深感家国之悲。同时,他目睹了朝廷内部的腐朽和昏庸,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
此外,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民间疾苦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刘辰翁以婉约柔美的笔触,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