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度兄道友
寂照含虚未兆身,翛然那与物为邻。
任经风月霜威重,枯木花芳不犯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宁静的心境中含着无尽的虚空,无影无形的我仿佛超脱了万物。
任凭风霜如月在我身上留下痕迹,我这棵老树也不会错过春天的繁花盛开。
去完善
释义
1. "寂照":源自佛教用语,意为寂静之慧,此处意指心境的寂静与宁静。
2. "含虚":表示虚无飘渺的状态。
3. "未兆身":指尚未显露征兆或迹象的身体或存在。
4. "翛然":自然、自由自在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不受世俗困扰的超脱状态。
5. "物为邻":与物质世界为邻,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尘世纷扰,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6. "任经":任凭经过,接受、忍受的意思。
7. "霜威重":霜威是指秋天的寒霜,这里用来说明经历的困难与挑战。
8. "枯木花芳":花芳指的是春天花朵的美丽,这里借用枯木来比喻修行者的坚韧和不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释子淳写给他的道士朋友(即“度兄”)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道友的赞美和对道家生活的向往。诗人以道家观念为基础,描述了一个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境界。
首先,首句“寂照含虚未兆身”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寂静和空灵的境界。在这里,“寂照”是指心灵的平静和专注,而“含虚”则意味着包容一切的虚空,这与道家的虚无思想相呼应。“未兆身”则强调这种境界并非外在形式所能表现,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接着,第二句“翛然那与物为邻”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翛然”是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诗人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了心灵相通的境界。
然后,第三句“任经风月霜威重”则表现了诗人在面对世间变幻时所持有的达观态度。这里,“风月”代表美好时光,“霜威”则象征困境和挑战。尽管生活中有种种困难和压力,但诗人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最后,第四句“枯木花芳不犯春”则是对诗人与朋友共同坚守的道家精神的赞美。这里的“枯木”象征着经历风霜洗礼后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花芳不犯春”则强调了他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清高脱俗的品质。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道家生活的赞美和对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颂扬,展现了释子淳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寄度兄道友》是南宋时期著名僧人释子淳所作。释子淳(约公元1165年-1241年),俗姓潘,法名子淳,号净照,是南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的天童山景德寺住持。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都能展现出他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佛学修养。
释子淳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天目山高峰庵出家为僧,后来成为了禅宗高僧,游历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在成为天童山景德寺住持后,他在寺中培养了大批弟子,弘扬佛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禅宗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参禅学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解脱。释子淳在这首诗中,以寄托亲情的方式表达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