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白日去如箭

标题包含
水调歌头·白日去如箭
白日去如箭,达者惜分阴。问君何苦,长抱冰炭利名心。冀望封侯一品,侥倖升仙三岛,不死解烧金。听取百年曲,三叹有遗音。 会良朋,逢美景,酒频斟。昔人已矣,松下泉底不如今。幸遇重阳佳节,高处红萸黄菊,好把醉乡寻。淡淡飞鸿没,千古共销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他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词人,河南洛阳人。 朱敦儒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当时的文...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时光流逝如箭,通达的人懂得珍惜每一刻光阴。为何你要如此辛苦,总是怀揣着名利之心如同怀抱冰炭?期待封侯显贵、侥幸成仙、获得永生,这些都已变得遥不可及。仔细聆听那百年的悲歌,其中仍留存着未尽的哀伤。 与知己相聚,欣赏美好的景色,把酒言欢。过去的故人已经不再,只有松下的泉水依旧流淌。幸运的是在重阳节这个节日里,我们找到了茱萸和菊花,尽情沉醉在这酒香四溢的世界里。天边淡去的飞鸿消失在天际,人们共同为此千古流传的故事而黯然神伤。
去完善
释义
1. 水调歌头:词牌名。 2. 白日去如箭: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如同离弦的箭一样。 3. 达者:指明白事理的人。 4. 分阴:指短暂的时间。 5. 长抱冰炭利名心:形容名利之心犹如冰炭一样尖锐对立。 6. 冀望封侯一品:希望得到一品官职,封为诸侯。 7. 侥倖升仙三岛:侥幸能升入仙境的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8. 不死解烧金:相传古时有烧炼黄金的方法,借此象征对长生不死的追求。 9. 听取百年曲:聆听人间百年间的悲欢离合。 10. 三叹有遗音:感叹人世间仍有许多未能实现的理想。 11. 会良朋:与好友相聚。 12. 逢美景:欣赏美丽的风景。 13. 酒频斟:频繁地斟酒。 14. 昔人已矣:指过去的贤人已经离世。 15. 松下泉底不如今:语出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意为流水不腐,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 16. 幸遇重阳佳节:指作者有幸在重阳节这天与友人相聚。 17. 高处红萸黄菊:登高赏菊。 18. 好把醉乡寻:尽情享受饮酒的乐趣。 19. 淡淡飞鸿没:远去的鸿雁渐渐消失在视线中。 20. 千古共销魂:千百年来的人们共同感受这种离别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白日去如箭,达者惜分阴”起笔,使人在岁月匆匆、时光流逝的感叹中展开思考。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人们总是为名利奔波劳碌,即使心中明白这是徒劳无益的,却依旧乐此不疲。接下来描述了权贵们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为了荣华富贵冒险升仙,这样的人生纵使能够长生不老,也失去了生活的真谛。这种追名逐利的心理病态,令听者为之感慨不已。 下片以“会良朋,逢美景,酒频斟”开始,展现了一幅轻松愉悦的画面。作者将视角转向了自己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场景,带着一些怀旧的情绪。随后表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有松树下的泉水仍然静静地流淌。在这个重阳佳节里,人们登高赏菊,沉浸在美酒佳肴之中,暂且忘记烦恼和忧愁。最后一句“淡淡飞鸿没,千古共销魂”预示着人生的短暂和世界的无情,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沉思。 整首词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在品味这首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白日去如箭》是南宋词人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时期,大约公元1127年至1162年之间。朱敦儒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当时金兵南侵,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朱敦儒在北宋时期就有着很高的声誉,他的诗词才情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在金兵攻陷汴京后,朱敦儒的家国情怀被深深触动,他放弃了一生的荣华富贵,投身抗金事业。后来,他跟随宋高宗南下,成为南宋的官员。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抒发了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的词作,这首《水调歌头·白日去如箭》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词中,朱敦儒以"白日去如箭"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死和名利的超脱态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和人生哲学。总的来说,这首词反映了朱敦儒在南宋初年的生活经历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他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