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史馆庭梅见其毫末历载三十今已半枯…伏惟垂览

标题包含
史馆庭梅见其毫末历载三十今已半枯…伏惟垂览
东观婆娑树,曾怜甲坼时。繁英共攀折,芳岁几推移。 往事皆陈迹,清香亦暗衰。相看宜自喜,双鬓合垂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铉(917年-992年),字鼎臣,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徐铉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延休是五代时期的学者。徐铉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学和书法。 在南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东看婆娑树,曾经关爱它萌芽时期。共同采摘繁茂的花朵,又度过了多少个美好的年份。过去的事都已成为回忆,香气也在暗暗消逝。互相看看彼此,白发苍苍犹如垂下的丝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东观:古代宫中藏书、修史之处,这里指史馆。2. 婆娑树:形容枝叶纷披的大树。3. 甲坼:指草木萌芽生长。4. 繁英:繁茂的花朵。5. 攀折:采摘、折取。6. 芳岁:美好的时光。7. 陈迹:过去的痕迹。8. 清香:淡雅的香气。9. 相看:互相观看。10. 双鬓:指两边的头发。11. 垂丝:下垂的丝状物,这里指白发。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梅花为题,但并非简单的咏物诗,而是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凋零,来表达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和历史沧桑融为一体,使整首诗显得深沉而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史馆庭梅见其毫末历载三十今已半枯…伏惟垂览》是徐铉所作的一首咏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唐时期(937年-975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诗人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扬州会稽人,他是南唐时期的重臣、文学家,尤以博学多才而闻名。 在南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战乱频发。然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徐铉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通过观察史馆庭梅的生长变化,感慨岁月流逝、人生无常。诗句中的“史馆庭梅见其毫末历载三十今已半枯”描绘出梅树从嫩芽初长到枯黄凋落的过程,寓意着生命力的由盛转衰。 在诗中,诗人向皇帝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他希望皇帝能够关注民生疾苦,体恤百姓困苦,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此外,这首诗还展示了徐铉作为文人雅士的情怀,他借咏梅之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