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往事闲思人共怕。
十年塞上烟尘亚。
百万铁衣驰铁马。
都弄罢。
八风断送归莲社。
卖药得钱休教化。
归来醉卧蜗牛舍。
一颗明珠元不夜。
非待借。
神光穿透诸天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的记忆常常让人感到困扰。在塞外度过了漫长的十年,岁月催人老。千万战士身着盔甲,骏马奔腾。这些画面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选择回归田园生活,过起了简单的生活。一颗明亮的明珠自然闪耀着光芒,不需要借助外力。它的光芒足以照耀整个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往事闲思:指过去的事情与未来的思考。
2. 塞上烟尘:指的是边境战乱的景象。
3. 铁衣:古代士兵的盔甲。
4. 八风:指的是佛教中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世俗之风。
5. 莲社:指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洛阳所建的“香山九老”聚会之地。这里用来比喻归隐之处。
6. 教化:儒家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教化让人明白道理。
7. 蜗牛舍:指简陋的房屋。
8. 元不夜:意思为本来就不需要依靠外物来增加光辉。
9. 神光:这里指明珠的光芒。
10. 诸天下:整个天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词作。开篇“往事闲思人共怕”中,作者以“人共怕”的描述,传达出对于过去边塞战事的忧思。而后“十年塞上烟尘亚”则通过时间上的跨度,体现出战争的漫长与艰苦。接下来的“百万铁衣驰铁马。都弄罢。八风断送归莲社”,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无奈。
下片则转向了另一个角度。“卖药得钱休教化。归来醉卧蜗牛舍。”这里表达了作者理想中的隐逸生活,从战场回到故乡,抛弃世俗纷扰,过上宁静的生活。紧接着,“一颗明珠元不夜。非待借。神光穿透诸天下。”这里的“明珠”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内在的光明,即使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也能照亮世界。这也反映出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人们内在的光芒才是永恒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家傲》是南宋诗人王以宁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156年。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北伐无望的忧愤之情。
在南宋初期,金兵南下,宋室南渡,偏安江南一隅。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压抑,民间疾苦深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以宁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文人,目睹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生活困苦,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怒。
王以宁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人生际遇也颇受磨难。他曾多次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脱颖而出。后来,他在地方上担任小官,努力改善民生,但因触犯了权贵利益而被排挤。这些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家国情怀。
在这首《渔家傲》中,王以宁通过描绘江上渔船、沙鸥等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和对战乱的痛恨。同时,他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形容当时战乱的频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