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和彦山韵
叫月声声到枕儿,稻粱虽饱岂能肥。
夜深且傍潇湘宿,明日晴空万里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月光照进枕头旁,即使温饱又如何丰满内心。
深夜伴着潇湘山水入睡,明天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去完善
释义
1. 雁:这里指大雁,一种大型的水鸟。
2. 和:这里指应和,即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内容创作诗歌。
3. 彦山韵:指的是某位名为彦山的人的诗作韵律。
4. 叫月:这里是形容大雁在夜空中飞翔时鸣叫的声音。
5. 稻粱:稻谷和高粱,这里泛指粮食。
6. 饱:充足,满足。
7. 岂: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8. 能:可以,能够。
9. 肥:这里指身体健壮。
10. 傍:靠近,接近。
11. 潇湘:湘江的别称,这里可能指湖南省一带。
12. 宿:过夜,住宿。
13. 晴:晴天,阳光充足的天气。
14. 万里:很长的距离,这里形容飞行距离之长。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雁和彦山韵》中,诗人赵时韶以大雁为象征,表达了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思考。首先,“叫月声声到枕儿”描绘了夜深人静之时,大雁高亢的叫声传入耳中的情景。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也暗示了诗人在夜晚时分仍然保持敏锐的感知能力。
接下来,“稻粱虽饱岂能肥”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即使生活无忧,但精神层面的满足却难以获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与精神追求的矛盾心理。
在第三句“夜深且傍潇湘宿”中,潇湘是湖南省境内的著名河流,这里用来象征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理想境地。诗人建议大雁在夜深之时选择潇湘作为栖息地,暗示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最后一句“明日晴空万里飞”展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虽然当下可能面临困惑和挑战,但他坚信在阳光明媚的未来,自己将振翅高飞,实现抱负。这首诗意境深远,富含哲理,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雁和彦山韵》是南宋诗人赵时韶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也面临北方金朝的威胁。
在这一年里,赵时韶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关注,他的人生际遇可谓春风得意。然而,作为一个文人,他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尤其是对南宋朝廷的不思进取、妥协求和的政策感到痛心疾首。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写下了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也与作者的心境紧密相连。当时,南宋与金朝的关系时战时和,双方在边境线上多次发生冲突。南宋朝廷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始终未能收复失地,甚至在与金朝的谈判中表现出软弱无能的姿态。这种局势使许多文人志士深感忧虑,他们纷纷用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