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新的碧瓦上覆着一层清晨的新霜,金黄的菊花已经过了最灿烂的季节。小船挂在风吹动的帆上,哪里才是它最终的归宿?老朋友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身边呢?傍晚的阳光即将落下,却又在回头看我一眼。
在乐圃桥边,我希望向你请教一些问题,你是否正躺在高楼之上,听着风声和鸟鸣?请告诉我,为了分离的忧伤,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这个时候,桂花树丛应该都已经成熟老去,为何我们还在这里长久地停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碧瓦,绿色的屋顶;新霜,初降的寒霜;侵晓梦,影响早晨的梦;黄花,菊花;清秋,秋天的清凉季节。
2. 风帆何处挂扁舟:风帆,借助风力航行的船;何处,哪里;挂扁舟,指小船。
3.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乐圃,游乐的地方;桥边,桥梁附近;烦借问,请麻烦询问;高卧,躺着休息;江楼,江边的小楼。
4. 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桂丛,桂树丛;应已老,应该已经衰老;何事,为什么;久淹留,长时间停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以描绘秋季景色为主,“碧瓦新霜侵晓梦”体现了秋霜初降的早晨,环境显得十分静谧。而“黄花已过清秋”则传达了深秋时节的特征。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尤其是通过“风帆何处挂扁舟”这一句展现了对友人行踪的关切。接下来“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表达了一种无法挽留故人的无奈之感。
下片则以询问的口吻展开,“乐圃桥边烦借问”表明了诗人对于友人状况的关心。紧接着的“寄声聊为诉离忧”表示希望通过寄语来传递自己的离愁别绪。最后两句“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则是感慨时光流转,问询友人为何久未归来。整体来看,这首词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心与不舍,并通过各种意象传达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是宋代诗人叶梦得的一首词。此词创作于公元1175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以杭州为都城。但国内政局并不稳定,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宦官干政等问题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却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与此同时,诗人叶梦得本人在朝廷任职期间曾担任过尚书左丞等要职,但因为与朝中的权臣不和,而被罢免。在他辞官归隐的日子里,他更加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疾苦。他的诗词作品往往寓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关怀。
因此,当好友章长卿即将返回故乡姑苏时,叶梦得写下了这首《临江仙》来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和对朋友美好未来的祝愿。同时,他也借此机会寄托了对另一位友人程致道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