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七夕应令
今宵星汉共晶光,应笑罗敷嫁侍郎。斗柄易倾离恨促,
谁见宣猷堂上宴,一篇清韵振金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晚天空中的星星和银河一起闪烁光芒,它们应该笑话罗敷嫁给了侍郎吧。北斗七星的柄似乎容易倾斜,而分离的忧伤却来得如此急促。谁能看到在宣猷堂上的宴会呢?一首清新的诗章如同一阵震动的铃声回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星汉:指银河。
2. 晶光:闪烁的光芒。
3. 应笑:预料到会嘲笑。
4. 罗敷:古代女子常用名字之一,此处以罗敷代表普通的民间女子。
5. 嫁侍郎:嫁给有权有势的官员。
6. 斗柄:北斗七星的形状像勺子,柄指方向不同表示时间季节不同。
7. 易倾:容易变化。
8. 离恨:分离时的忧伤。
9. 宣猷堂:泛指朝廷宫殿。
10. 清韵:清雅的诗篇。
11. 金铛:金属制成的响器,如铃铛等。
去完善
赏析
《奉和七夕应令》是徐铉写给牛郎织女的诗歌,借以表达出人间的爱情生活与星辰的永恒距离之间的对比。首联“今宵星汉共晶光,应笑罗敷嫁侍郎”将满天星辰与人间爱情相连接,富有想象力和情感。接着颔联“斗柄易倾离恨促,谁见宣猷堂上宴”则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分离之苦,并带出了人生的无常。尾联“一篇清韵振金铛”则以高超的诗意技巧,为读者展现了节日的氛围以及令人陶醉的音乐声。整首诗描绘了银河相隔、情爱永恒的景象,也向人们展示了七夕这一古老传统的文化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七夕应令》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文人徐铉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4年,即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期。
在这个时期,徐铉担任翰林学士,深得皇帝信任。然而,南唐政权此时已岌岌可危,北方的北宋逐渐对其形成威胁。李煜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提倡文学创作,以期用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因此,徐铉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应制诗。
在这首诗中,徐铉巧妙地运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他也借七夕这一传统习俗,暗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