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句容县东青阳馆作

标题包含
句容县东青阳馆作
句曲千峰暮,归人向远烟。 风摇近水叶,云护欲晴天。 夕照留山馆,秋光落草田。 征途傍斜日,一骑独翩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峰重叠,夜幕降临,归程的人们渐渐被远处的烟雾遮挡。 微风吹拂着靠近水域的叶子,云朵守护着即将放晴的天空。 夕阳洒在山间的驿站,秋天的光辉落在草丛和田野间。 行走在征程中的人们,伴着傍晚的斜阳,一名骑士独自优雅地骑行在道路上。
去完善
释义
句曲:指江苏句容县东南的茅山。句曲山是道教名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誉。 青阳馆:位于句曲山下的驿站或宾馆。 归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远烟:远方的烟雾,借指远离尘世的宁静之地。 近水叶:靠近水的树叶,借指水边的树木。 欲晴天:即将晴朗的天空。 山馆:指设在山间的旅馆。 秋光:秋天的风光。 草田:长满杂草的田地。 征途:行旅之路,也指人生的道路。 斜日:傍晚西斜的太阳。 翩翩:形容行动轻快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句容县东青阳馆作》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深沉的思乡之情。 首联“句曲千峰暮,归人向远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句曲山的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壮观,归乡的行人则向着远处的烟雾前进。这里,“暮”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苍茫的氛围;而“归人”的出现,又使得这种氛围增添了一丝思乡之情。 颔联“风摇近水叶,云护欲晴天”,诗人通过风中摇曳的水边树叶和天空中浓厚的云层,表现了秋雨过后即将放晴的自然景象。这一联既写出了秋天的萧瑟之感,又透露出雨过天晴的欣喜。 颈联“夕照留山馆,秋光落草田”,诗人继续描绘旅途中的风光: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山间的小屋,秋天的阳光则照耀着田野里的庄稼。这两句诗通过对夕阳、秋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尾联“征途傍斜日,一骑独翩翩”,诗人以自己骑马的情景作为结尾,展现出一幅孤独的旅者行走在黄昏时分、道路崎岖的场景。这里的“一骑独翩翩”既是对诗人的形象描绘,也是对他内心孤独的情感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句容县东青阳馆作》是唐代诗人李嘉祐所创作的。诗人在句容县的青阳馆创作了这首诗,描绘了他在此地的所见所感。诗歌充分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此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在742年至756年之间,即唐玄宗天宝年间,这是一个富庶繁荣的年代,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创作活跃,这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其次,在这一时期,李嘉祐作为官员一直在四处游历,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还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当时他来到句容县东青阳馆,面对眼前的山川景色,心有所感,便写下了这首诗篇。在这里,他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其中,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再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唐朝盛世,尽管整体形势繁荣昌盛,但仍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地方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政权逐渐削弱;贫富差距加大,人民生活困苦。这些问题都让诗人深感忧虑,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担忧。 总之,《句容县东青阳馆作》这首诗的诞生得益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繁荣气象,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诗人李嘉祐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将个人的感受融入到诗歌之中,使这首诗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