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五

标题包含
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五
日日池头望绿波,秋声萧瑟欲翻荷。 已惊寒露朝来重,零落红蕖水面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号颍阳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韩亿是北宋名臣,母亲为宋仁宗皇后之妹。 韩维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京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每天站在池塘边眺望那一抹绿色的水波,秋天到来时,萧瑟的风声似乎想要翻动那一片荷叶。已经被早晨的寒露惊到了,因为寒露很重,红莲花已经凋谢了,飘落在水面上的花瓣很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绍隆院:古代建筑名,具体所在难以确定。 2. 池上:在池塘边。 3. 五首:表示该诗是《绍隆院池上》的第五首。 4. 其五:“其”在此处用于指示代词,表示这或那;"五"表示这是第五首。 5. 日日:每天。 6. 池头:池塘边上。 7. 望绿波:看到绿色的波浪,此处指的是池水波光粼粼的景象。 8.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秋天的风声、虫鸣等自然声响。 9. 萧瑟:形容风声凄凉。 10. 欲翻荷:想要翻动荷叶,比喻荷叶随风翻动的姿态。 11. 已惊:已经感到惊讶。 12. 寒露:秋天节令之一,标志着气温下降,露水更冷。 13. 朝来重:早晨的时候显得更沉重。 14. 零落:凋谢、掉落。 15. 红蕖:红色的荷花。 16. 多:很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五》是北宋诗人韩维所作。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观察绍隆院池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首句“日日池头望绿波”,描述了诗人在池塘边每日观望的场景。这里的“绿波”是指碧绿的池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秋声萧瑟欲翻荷”中的“秋声”传达了秋天肃杀的氛围,“翻荷”则表达了荷花在秋风中飘摇不定的状态,暗示了秋季的到来和春天的逝去。 紧接着,“已惊寒露朝来重”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清晨露水的观察。“寒露”意为寒冷而凝结成的水珠,“朝来重”则是说露水越来越重,意味着气温逐渐降低,为下一句作了铺垫。 最后,“零落红蕖水面多”绘出了池塘边荷花的凋零景象。“红蕖”是红色的荷花,这里用来比喻生命的旺盛。然而,随着露水的加重,荷花开始凋谢,飘落在水面上,使得原本生机勃勃的池塘变得凄凉。这种鲜明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韩维在晚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五》。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夜晚的景色和诗人的思绪。 在创作这首诗时,韩维已是古稀之年,退休在家的他心境平静如水。此时,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对国家、对民族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政治斗争令他心生忧虑,但在这一阶段,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所处的时代,北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问题。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仍然存在,贫富差距扩大,百姓生活依然艰苦。这些问题让韩维痛心疾首,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 《绍隆院池上五首 其五》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关注着国家的未来,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让人感慨不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