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中杏花
墙东荒蹊抱村斜,荆棘狼籍盘根芽。
何年丹杏此留种,小红濈濈争春华。
野人惯见谩不省,独有诗客来咨嗟。
天真不到铅粉笔,富艳自是宫闱花。
曲池芳迳非宿昔,苍苔浊酒同天涯。
京师惜花如惜玉,晓担卖彻东西家。
杏花看红不看白,十日忙杀游春车。
谁家园里有此树,郑重已著重帏遮。
阿娇新宠贮金屋,明妃远嫁愁清笳。
落花萦帘拂床席,亦有飘泊沾泥沙。
天公无心物自物,得意未用相陵夸。
黄昏人归花不语,惟有落月啼栖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边围墙旁的小路上长满了杂草,纠结着繁复的根部。
不知何年何处遗落的杏树种在这里,开出小红花争相斗艳。
农夫见惯也不理会,只有诗人才会对这景象感叹。
花朵本身的魅力不需借助粉墨铅华,已是皇宫般的富贵艳丽。
弯曲的小径和花圃已不复昨日,只与苍苔浊酒同在天涯。
京城的百姓珍爱杏花如同宝玉,一大早就开始在街头巷尾叫卖。
赏花的目光只关注红杏而非白杏,十天内游人络绎不绝。
谁家院落有如此好杏树,已经用重重帷幕将其保护起来。
就像阿娇受到汉武帝宠爱而得金屋,昭君被选去匈奴和亲又闻胡笳声。
飘零的花瓣萦绕帘幕、拂过床榻,有的甚至会沾染到泥沙。
上天的安排并非刻意,成功的人不必炫耀自己的成就。
等到黄昏时人们散去,花朵也不再言语,只剩下落日和乌鸦的哀鸣。
去完善
释义
1. 墙东:指隐居的地方,这里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2. 荒蹊:荒芜的小路。
3. 抱村斜:环绕着村子弯曲延伸。
4. 荆棘:带刺的灌木丛。
5. 狼籍:杂乱无序的样子。
6. 盘根芽:指杏树从杂草丛生的地方生长出来。
7. 丹杏:红色的杏树。
8. 留种:留下种子,这里指杏树的种子。
9. 小红:指盛开的杏花。
10. 浸浸:指花开繁茂的样子。
11. 野人:指普通的村民。
12. 谩不省:漫不经心,不注意。
13. 独有诗客:只有诗人才会注意到。
14. 天真:天然,不加修饰。
15. 铅粉笔:绘画用的铅粉和画笔,这里用来形容杏花的美丽。
16. 富艳:艳丽多彩。
17. 宫闱花:皇宫里的花儿,这里用来形容杏花的美丽。
18. 曲池:曲折的池塘。
19. 芳迳:芳香的小径。
20. 宿昔:过去的时光。
21. 苍苔:青苔。
22. 浊酒:味道不佳的酒。
23. 京师:京城,这里指元大都北京。
24. 看红不看白:欣赏红色的花朵,而不看白色的花朵,这里指人们对杏花的喜爱。
25. 游春车:春日出游的车子。
26. 郑重:慎重地对待。
27. 重帏遮:用厚重的帷幕遮挡。
28. 阿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这里用来比喻杏花。
29. 新宠:新的宠爱,这里指杏花。
30. 金屋:华丽的房子,这里指杏花的美丽。
31. 明妃:王昭君的别称,这里用来比喻杏花。
32. 清笳:凄清的胡笳声,这里用来形容花香。
33. 落花:凋谢的花朵。
34. 萦帘:萦绕在帘幕之间。
35. 拂床席:轻轻拂过床铺和席子。
36. 漂泊:指花落四散。
37. 沾泥沙:沾染在泥土和沙子上。
38. 天公:天意。
39. 物自物:事物就是事物本身,这里指不要过于在意事物的得失。
40. 得意:得到满足。
41. 相陵夸:相互攀比炫耀。
42. 惟有落月啼栖鸦:只有月亮和栖息的乌鸦,这里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荆棘中杏花》,作者谢枋得。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对美丽而坚忍的杏花的赞美,同时以杏花为载体,展现其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
首联“墙东荒蹊抱村斜,荆棘狼籍盘根芽”,描绘了杏花所处的荒凉环境,荆棘丛生、无人问津。然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下,杏花依然茁壮成长,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这里展现了诗人对杏花坚韧品质的赞赏。
颔联“何年丹杏此留种,小红濈濈争春华”,通过对杏花的特写,进一步表现了杏花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杏花人的情感,使其具有了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面貌。
颈联“野人惯见谩不省,独有诗客来咨嗟。天真不到铅粉笔,富艳自是宫闱花”,揭示了杏花之美及其特点。它那天然的艳丽和清雅的风韵使得它脱颖而出,犹如皇宫里的花儿一般美艳动人。
诗歌接下来的几联,分别通过“曲池芳迳非宿昔,苍苔浊酒同天涯”,“京师惜花如惜玉,晓担卖彻东西家”,以及“杏花看红不看白,十日忙杀游春车”等句子,描绘了杏花的广泛喜爱和人们对其美的珍视。这些诗句将杏花之美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给人以真实且生动的感觉。
接下来,“谁家园里有此树,郑重已著重帏遮。阿娇新宠贮金屋,明妃远嫁愁清笳”,诗人以阿娇和昭君为例,指出即使富贵荣华也难以抵挡岁月的流转,揭示人生的无常。同时,这也暗示了尽管遭遇困境,杏花依然能够绽放出美丽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杏花精神的赞美。
尾联“落花萦帘拂床席,亦有飘泊沾泥沙。天公无心物自物,得意未用相陵夸。黄昏人归花不语,惟有落月啼栖鸦”,以花落为结尾,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杏花精神深深的感慨和对人生命运的沉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棘中杏花》是南宋诗人谢枋得的一首描绘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公元1276年前后。在这个时期,由于蒙古军队的侵略,南宋王朝正处于灭亡的边缘。
谢枋得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忠臣,他曾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院编修。在蒙古大军攻陷临安后,他避居闽北建阳一带,坚守气节,不仕元朝。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国家沦陷、民生疾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忧愤之情。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诗中,谢枋得通过对荆棘中杏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坚守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他用“荆棘”象征生活的困境和挑战,用“杏花”比喻自己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顽强生存的品质。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谢枋得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坚韧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