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歌
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
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
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
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
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
嫩如秦时童女登蓬瀛,手携绿玉杖徐行。
瘦如天台山上圣贤僧,休粮绝粒孤鹤形。
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
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
堂前不入红粉意,席上常听诗书声。
怪石筿簜皆充贡,此物舜庙当共登。
神农知己入本草,灵均蔽贤遗骚经。
幽人躭玩发仙兴,方士服饵延修龄。
彩鸾紫凤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
上界真人好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
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专芳馨。
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
人间千花万草尽荣艳,未必敢与此草争高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块石头形状奇特,宛如天然雕刻而成;而那小草生机盎然,仿佛不论春夏秋冬都绿意融融。
人们都说菖蒲并非只有一种,其中上品九节菖蒲据说能通达仙境。它带着远离尘埃的气质,独特地生长在泉水边、山石旁。在明亮窗户和洁净桌几的陪伴下,它与花花草草并无太多交集。
即便夜深沉露珠厚重,它也毫无怯意;清晨的阳光洒在云雾间,仿佛白云升起。它的叶子嫩绿得如同秦始皇时期童女登山观海时的模样,手指轻轻触碰就如拿着绿玉制成的拐杖一样美妙;它瘦弱得如同在山顶修行的智者僧侣,不食五谷杂粮,身形单薄却超凡脱俗;它坚强得像田横五百义士,一身正气磨破青空;它清静得如同孔子门下的三千弟子,在自然和谐中弹奏音乐,倾诉心声。
那怪石嶙峋,小竹细长,都可作为贡品献上;这种菖蒲,理应和舜庙的其他宝物一起被世人所崇敬。神农知道这是好东西,将它编入了《本草纲目》;屈原则觉得它能避邪去病,所以把菖蒲写入《离骚》。
幽雅的人沉溺于其间的仙气,炼丹术士亦想借它延长寿命。彩鸾、紫凤、琪花苑等都认为这是仙境的美好之物,赤虬、玉麟、芙蓉城也觉得此物足以与之媲美。
天界的仙人爱好清净,见到这神奇的菖蒲也会惊叹不已。我想带着它朝拜太清,让那些瑶草都不敢独占芬芳。玉皇大帝一闻此香,便笑逐颜开,赐予这奇草得道者的长寿。尘世之中,千花万草皆拼尽全力展示自己的美丽,但恐怕没有一种能跟这菖蒲争比高下。
去完善
释义
1. 天琢:天工雕凿,比喻山石奇特险峻。
2. 夭夭:草木茂盛的样子。
3. 上品:指品质上乘的菖蒲。
4. 九节:指菖蒲的茎秆有九节,古人认为这象征着通仙灵。
5. 异根:指不同品种的菖蒲。
6. 宿契:前世所定的缘分。
7. 花林草砌:花花草草,泛指各种植物。
8. 秦时童女登蓬瀛:形容菖蒲叶嫩而清秀。蓬瀛,蓬莱仙境。
9. 绿玉杖:翠绿色的竹杖,这里形容菖蒲的绿叶。
10. 天台山上圣贤僧:指天台山的修仙僧人。
11. 休粮绝粒:指断食辟谷,修炼养生之法。
12. 田横:古代齐国壮士,失败后自刎而死。这里形容菖蒲的刚劲气质。
13. 青冥:青天,天空。
14. 三千弟子立孔庭:指孔子门下众多弟子,赞美菖蒲具有高尚的品质。
15. 回琴点瑟:指弹奏乐器,赞美菖蒲给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
16. 红粉意:女子对菖蒲的欣赏之意。
17. 诗书声:文人墨客对菖蒲的赞美之声。
18. 怪石筿簜:指形状奇特的石头和竹子,这里形容各种植物。
19. 舜庙:指祭祀舜帝的庙宇。
20. 本草:中医经典著作《本草纲目》。
21. 灵均:屈原的字。
22. 蔽贤遗骚经:指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的香草美人形象。
23. 幽人:指隐逸之人。
24. 方士:指炼丹求仙的人。
25. 彩鸾紫凤琪花苑:指神仙居所的美丽花园。
26. 赤虬玉麟芙蓉城:指仙境中的美好景象。
27. 上界真人:指天上的仙人。
28. 太清:道家所说的三清气之一,这里指天庭。
29. 瑶草:指仙草,这里用来衬托菖蒲的高贵品质。
30. 玉皇:指玉皇大帝。
31. 锡与:赐给。
32. 有道者:指品德高尚的人。
33. 长生:长生不老,这里指长寿。
34. 千花万草:指世间的各种花草。
去完善
赏析
《菖蒲歌》是南宋诗人谢枋得所作的一首咏物诗。全诗以菖蒲为题,通过对菖蒲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其超凡脱俗、坚韧不屈品质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首联描述了菖蒲生长的环境:奇石嶙峋,碧草青青,彰显了菖蒲顽强的生命力和清雅的格调。颔联强调了菖蒲的珍贵品质:九节通仙,异根不染尘埃,象征着其超脱世俗的高贵气质。颈联则以明窗净几和花林草砌作对比,凸显了菖蒲与世俗无缘,独善其身的品格。
接下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将菖蒲拟人化。宛如童女游历仙境,手持绿玉杖缓缓前行;又像山林中的圣贤僧侣,清瘦却刚毅非凡;更像田横岛上的五百义士,英勇无畏,凛然正气。随后,诗人又以孔子弟子、舜庙贡品等典故,进一步丰富了菖蒲的形象。
诗人还通过描绘幽人欣赏菖蒲而激发出的仙心,以及方士服用菖蒲以求长寿的画面,表达了对菖蒲神奇的疗效和高尚的品质的敬仰之情。末联则设想菖蒲作为天上神仙喜爱的花卉,玉皇大帝将其赐予有道之人,令其长生不老。结尾处,诗人表示,尽管人间千花万草竞相荣艳,但菖蒲的独特高贵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菖蒲歌》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志士谢枋得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6年,正值南宋灭亡之际,元朝建立之初。在这一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元军攻陷,宋恭帝赵㬎被迫投降,标志着南宋政权的终结。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曾任赣州知州,后因抗元失败而流亡江湖。在这个特殊时期,他目睹了国家民族的危难,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诗中以菖蒲为喻,表达了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和对故国的眷恋。
《菖蒲歌》创作期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元朝的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谢枋得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诗歌抒发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