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赞公房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们相逢之后便成了同宿的旅伴,边塞的明月也似乎对我们格外圆满。
去完善
释义
陇月:指边塞之地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诗以秋风起兴,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开篇“杖锡何来此”一句即设问,引出对赞公的赞叹与敬仰。接着通过“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季节的特征和环境的寂寥。第三段转入议论,“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坎坷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坚守。最后一句“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则给人以温馨之感,尽管身世飘零,但有友相伴,连月亮都显得更加亲近和圆满。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时年五十五岁。此时诗人正经历人生中最为困顿的时期之一,因战乱流离失所,漂泊至四川夔州。赞公是一位高僧,杜甫与其结识并投宿其居所。在深秋时节,面对萧瑟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孤寂,诗人写下了这首兼具禅意与感慨的作品。诗中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思索,也流露出对禅境的向往与慰藉。
去完善